苗圩:服务业比重上升不代表制造业重要性下降,警惕脱实向虚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夏旭田 北京报道
2018-01-13 21:32

在1月13日的第九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再工业化”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多国的趋势,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双向挤压”的竞争态势,在此过程中,国内一些观点把工业化等同于耗能污染、产能过剩,设想用服务业的发展来代替制造业的发展来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或者把制造业与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动能对立起来是不成立的,他强调要注意虚拟经济过热带来的要素纷纷从制造业领域抽离,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过度集聚。

苗圩表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世界正处在快速变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更深层次的变化,给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及应对策略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目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趋势。

首先是,“再工业化”战略陆续实施,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主要发达国家反思并审视“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重新聚焦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

比如,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日本启动“再兴战略”、法国颁布“工业新法国”、英国实施“高价值制造战略”等。与此同时,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进程,试图利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加紧抢占国际制造业市场份额,打造新的“世界工厂”。

苗圩指出,这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双向挤压”的竞争态势,优化发展环境、加速转型升级,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比较突出的是把工业化等同于耗能污染、产能过剩,设想用服务业的发展来代替制造业的发展来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在这里我声明,我丝毫不反对服务业的发展。其实,服务业当中发展最快、占比最大的也是生产性的服务业。在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出现下降,但这种下降并不意味着制造业的重要性也会随之改变,相反,制造业作为技术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依托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始终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把控经济命脉的关键所在。”苗圩强调。

他指出,还有一种观点是把制造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动能对立起来。“虚拟经济过热带来的一个客观后果,就是产品要素纷纷从制造业领域抽离,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过度集聚。对此,我们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强大必须依靠实体经济,依靠工业和服务业的共同带动,依靠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决不能泡沫化。”

第二个趋势是,新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智能制造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纵观世界工业发展的历史,在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引领的三次工业革命后,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主要发达工业国家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路径。

其中,美国以一批全球领先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为先锋,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走出了一条“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德国凭借其先进的制造业基础,实施了“工业4.0”战略,构建了信息物理系统,推动了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

“我们认为,新一轮工业革命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无论采取怎么样的实现路径,根本上都是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智能制造,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苗圩说。

不过,苗圩指出,应当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国制造业尚处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相对于工业发达国家,我们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

“无论是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也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也好,都要循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发展,不可跨越一个阶段,直接进入后一个阶段,更不能一窝蜂、一阵热、炒概念。”他说。

第三是,全球化正在寻找新方向,制造业创新合作成为国际合作新亮点。苗圩指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在抬头,国际经贸规则面临挑战,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形成,全球生产网络和分工体系加速重构。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下,“全球化”正在寻找新的方向,从过去由发达经济体主导,强调规则先行,转变到现在新兴经济体开始深度参与,更多强调互利共赢和发展导向。

他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产业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全球前沿,整体上处于技术追赶的后半程。

像高铁、特高压输变电、通讯设备等部分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意味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进入了战略攻坚期,将从量的积累、点的突破逐步转为质的飞跃和系统能力的提升。

此时,中国产品、中国企业、中国制造将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产业创新方式将走向更加开放,产业协同、跨界协同、跨境流动将成为普遍的现象;创造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越来越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各国所关注的优选项和追求的目标。

(编辑:王峰)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