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通道“前世今生”与“后会无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俊丹 上海报道
2018-01-16 07:00

通道业务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厉监管。

近期有五个重要的监管文件或者导向:2017年11月17日大资管新规、针对银信合作的55号文、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2018年1月11日证监会的对系统内资管非标通道的窗口指导。1月12日,基金业协会《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禁止私募从事借贷活动,业内人士认为,这是配合银监会文件,严控证券资管、基金子公司、私募的委贷行为。可谓多路出击全方位围堵通道业务。

先说明几个理念,后会无期是对于部分资管主体通道业务的后会无期,通道仍然有意义但短期内要大幅缩量,通道缩减但非标未死。

银监会4号文的答记者问中的三句话表明了监管对规范行业的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近期市场上一系列关于“管死”的评论,一是银行业的一些乱象,不是创新本身导致,而是部分金融机构以创新之名行套利之实,扰乱了市场秩序。二是2018年深化整治市场乱象中,没有设定新的监管标准,也不对某类业务或某类机构进行限制,更不会停止合理的金融创新。三是坚决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

通道业务的前世今生

这里的通道业务主要指非标通道。我们可以看一下通道业务的发展路径:这里有一个前提,各种通道业务都与银行关联密切,信托、基金专户、券商资管的起家都抱了银行的“大腿”,很多业务的兴起都源于银行的业务需求,而这些机构通道业务的此消彼长主要受监管政策的制约,监管的变化决定了资金放在哪个池子里。

银信合作是个老话题,2006年民生银行首次发行银信理财产品,开启银信合作,2008年“四万亿”刺激下银信合作业务爆发。急速扩张的规模引起当时银监会的一系列监管,2008年至2011年连续四年,几乎每年都有一个银信合作的监管政策,基本把银信合作中进行监管套利的口子扎得比较牢靠。

接下来时间行进到2012年,证监会开了口子,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和私募机构入场,被业内誉为大资管时代开启。

2012年开始银证合作、银基合作一定程度上成为银信合作的替代,也让银行绕开了监管部门建立的银信合作监管制度。

这时信托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规模增速下滑阵痛,因为银行通道需求都转向了找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这两类机构的监管较松,不受风险准备计提、净资本管理约束,因此通道收费极低,致使两类公司的规模增长迅速,也导致两类公司中通道业务大行其道。

然而其资本金较低,抵抗风险能力弱,多层嵌套的产品权责不明,造成当时一系列风险产品中银行、信托和证券系资管之间因多层通道关系引发扯皮。监管部门逐渐意识到风险的苗头。

此时银信合作也在发生变化。最初的银信合作业务基本围绕银行理财这一端,后来由于银行业规则更改,MPA考核等带来的压力下,银行自营参与银信合作的量不断增加,银行自营的银证、银基合作也在大量增加。另外,在备案私募管理人牌照后,不少信托公司也在用自己旗下的私募子公司接了大量通道,信托子公司可以规避信保基金缴纳,费率较低,银行也走了不少信托子公司和其他私募机构的通道。

规范通道的监管开始了。2016年,82号文出台,要求商业银行转让信贷资产采用信托做SPV;在同年的银行理财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只能通过信托这个SPV(至今理财管理办法定稿并未出台)。

2016年,证监会出了新八条底线,先是对基金子公司影响巨大。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资本金与规模约束、风险计提等规定给基金子公司戴上紧箍咒,通道费上升到0.2%,让很多合作银行2016年下半年开始主动放弃基金子公司通道,转向信托和券商资管,这时券商资管的通道费只有0.05%。

银行需求没有了,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萎缩严重,转做交易所ABS的SPV成了常规出路。

券商资管方面,有多位信托公司人士都表示,其公司较早暂停了与券商资管合作,尤其是做银行理财资金通道的券商资管作为委托人的信托贷款。

通道业务的后会无期?

接下来就进入2017年,因为大量的通道回流,信托规模增速特别快,有很多公司都是数千亿的规模增长。

尽管大资管时代不同机构间合理的跨市场配置是必然需求,也有银监会相关部门领导有鼓励善意通道,遏制恶意通道的提法。太快的增长还是让信托站上风口浪尖,适当监管成为必然。

大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之后,正式稿出台之前的这段时间,银证保三会都开始了关于通道业务的管理。

先是银监会出手55号文规范银信合作。55号文的禁止部分与之前银监会的文件要求差别不大。一位信托公司研究人士认为,最明显的变化是,基于2016年82号文之后,银行表内业务与信托业务合作增多,包括银行自有资金投资信托产品、基于银行信贷资产转让的财产权信托等,过往银信合作的统计没有覆盖这一块,现阶段扩大了银信合作内涵,银行表内信贷通过财产权信托转让的这种形式可能未来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紧接着银监会从银行端,证监会从证券业机构端同时下令,全面封堵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做通道,一方面集合资管计划不得参与委贷和信托贷款,另一方面定向和专户参与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需要向上穿透,资金不得为募集资金。

这可以说让发展了四年多的证券业通道正式终结。证券业发展通道基本上依靠着监管一纸文件,不像信托的事物管理具备法律依据,三类通道本身也不具备做非标债权的放款资格,放款行为需要的走委贷和信托贷款的渠道。

1月12日,基金业协会《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要求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方式从事借贷活动不予备案。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通过基金业进行的非标债权投资画上终止符。

这也延伸出一个问题,通道业务是否有价值,是否还有存在的空间?答案还是有。工具本身没错,错的是一些使用方法。

资管机构的未来之路

具体到影响,对信托来说,表面上是一大部分规模和一小部分利润的减少。

堵通道并不等于堵非标,通道封堵也不意味着非标消失,这是否反而给信托业带来更多的主动管理项目有待考察。

从信托来看,信托是法定具有贷款资格的机构,对照大资管新规的要求,信托的资金池跟整体信托规模比已经微乎其微了,产品很少存在期限错配问题,信托合同本身并不刚兑,对未来业务的实质影响不算太大。

现在倒逼信托回归本源、回归主动管理,利于行业长远发展,也是信托业的共识,大部分信托公司在发展通道之时也没放弃主动管理,信托利润的增长还是主要依托主动管理。

近期因为地方银监局找了很多增速过快的信托公司谈话,窗口指导降规模、提通道费。多家信托公司都纷纷表态——不增通道规模、暂停通道业务、提通道费等等。

接下来,信托具体怎么压通道、压哪部分、压哪些项目要先跟银行商量,提前结束、找不到通道了会对银行造成什么影响,都是待解的问题。

如同前述,证监会新八条底线出来之后,银行主动放弃,也是基金子公司通道缩减的重要原因之一。需求决定市场,关于银信合作的规模,银行的态度也非常关键。

对于基金子公司来说,去通道进行得较早,2017年11月末,基金子公司专户规模相比2016年末已下降了27%,并纷纷谋求转型,ABS是目前最受基金子公司青睐的业务方向。

券商资管方面,在2016年银基合作渠道受限后,也曾有部分通道流向券商资管,但券商资管中通道业务的占比在2014-2016年间一直呈下降趋势。一位券商资管人士表示,影响是分化的,大机构的非标收入占比不高,部分中小机构先转型了主动管理,如东证资管、中泰资管;但也有不少券商资管绝大多数都是非标债权,现在压力就非常大。

对银行端来说,一方面类资产证券化受限之后,资产回表也将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将影响表外理财的投向,2018年监管还会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并将同业、理财、表外等业务以及影子银行作为整治重点。

(编辑:闫沁波)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