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市场反推差异化造车: 新创车企聚焦B端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俞凌琳 上海报道
2018-01-16 07:00

“我们最先聚焦的一定是高频的业务场景。所谓高频就是网约车、出租车,中频是指城市的物流车。”1月8日,时空电动首席运营官马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大多数新创企业选定了一个业务场景,进行重点推进,反推车企去寻找差异化的汽车市场。艾康尼克( ICONIQ Motors)总裁吴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们先从MPV入手,以后也会有其他车推出。”

事实上,由于竞争激烈,整个新能源汽车链条都在寻找差异化。万马新能源产业总裁施泽忠则透露:“万马新能源正在深度挖掘运营车辆的充电需求,随车布桩,构建以智能化为特色的城市快充网,布局公交、物流、专车、公务用车、出租、分时租赁等各大行业,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充电站整体运营服务。”

打着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新创车企,目前很多公司还停留在样车和PPT阶段,但这个市场已经成为一片竞争红海。

很多汽车行业记者一个星期之内,连续参加三四场新创车企的发布会已是常态,据不完全统计,新创车企已超过200家。如何差异化竞争,已经成为摆在新创车企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出行和造车都需要差异化

蓝色大道电动汽车在杭州已有近2000辆投入运营,而时空电动推出蓝色大道计划,计划将在五年内,通过一张移动电网,推广25万辆电动汽车,“运营车+换电站”是其核心的模式特征。

“蓝色大道近1.4亿公里的真实运营里程,它证明电动汽车可以高频应用。”马辉表示。而时空电动董事长陈峰在描绘时空电动的规划时透露:“时空电动将以城市交通出行全面升级为契机,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及交通出行产业集团。”

“目前市场上出行最高频的是出租车,日均行驶大约400公里,网约车基本上在250公里,物流车120公里。而一般上班通行用的高性价比私人用车,日均行驶里程仅有30公里左右。”马辉认为,通过高频使用,可以使得产品和模式都经受考验,之后再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接受。

众多入场新能源出行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推出了面向C端用户的电动汽车。然而,在真实的市场端,电动汽车上路难、推广难,曾让许多车主望而却步,而时空电动的做法,目的是先强化有优势的领域,然后再扩大。

作为一家新创车企,虽然吴楠之前拿下了海外订单,并与合作伙伴一起造出7台售价高达340万美元的超级跑车W Motors,但是,真正产业化的产品,却选择了MPV切入。

“我之前就是《速度与激情7》中的W Motors的创始人之一。”吴楠说。虽然国内媒体对这个新入行的汽车人并不熟悉,但吴楠透露,实际上,他对汽车一直很狂热,而《速度与激情7》中那辆飞跃迪拜摩天大楼的红色超跑,他就是合作人之一。

目前这款全球仅限量7台且售价高达340万美元超级跑车W Motors已经在迪拜销售。而艾康尼克(ICONIQ Motors)就是引入了W Motors的核心技术与成功经验打造的产品。

据吴楠透露,艾康尼克拥有包括前麦格纳亚太区总裁Bruno Lambert在内的全球顶尖高管,同时在其核心成员中还有奇瑞工程技术副总裁Klaus Badenhausen以及前观致车辆项目主管Juan Sanchez等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造车团队,却选择了从高端MPV入手。按照吴楠的构想,艾康尼克在发展初期将坚持采用B2B模式,通过大客户、政府采购、租赁等形式来逐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然后再进入金融业私人消费市场。

吴楠透露,艾康尼克选择差异化竞争,是为了利用现有资源,先实现量产,之后也会生产更多的车型。“作为一家中国企业,我们希望打造出一款MPV,颠覆这一车型乃至整个汽车行业的纯电动汽车。”

艾康尼克的MPV已经获得了阿联酋的阿布扎比警队五千台纯电动七座MPV的订单。根据协议,艾康尼克MPV车型的ICONIQ SEVEN,是一款高端电动MPV车型,首批新车将于 2019 年交付使用。艾康尼克电动汽车项目已确认落户天津,并将成为全球第一个电动汽车代工制造工厂。

成功概率几何?

这一波新势力造车,像极了互联网初创阶段。泡沫是毋庸置疑的。即便身在其中的投资人,也深切体会到投资的风险。爱驰亿维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谷峰认为:“虽然因为进入门槛高,新创车企的成功率一定会比传统车企高,但是最终10家中生存下来的也不过三四家。”

虽然新创车企纷纷表示,要找到新能源汽车产品痛点,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并且通过探索全新的运营模式,再造汽车生态,但是,可以看到的是,每一家新创车企在模式和创新上非常雷同,所演示的未来汽车生态也是大同小异。

在品牌打造上,无非也是两条路:一条是先花钱外包打造几辆高性能跑车再推量产车;第二条是直接量产车起步。艾康尼克和时空电动所走的避开C端寻找适合自己的“蓝海”领域去发展,也不失为一种探索。

新势力造车演变到最后可能将是一场资本实力的较量。“一是新创车企间的同质化竞争,另一个是与传统车企之间竞争。由于技术储备不足,新创车企对供应商的依赖性更强,在没有形成规模之前的成本压力,加上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是否可以在短期内接受等存在未知数,意味着新创车企在消费终端的运营商能实现盈利的可能性并不高。”一位汽车业内人士认为。

(编辑:周开平)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