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做实GDP和财政收入数据 应对可能的地方债务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志勇
2018-01-17 07:00

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内蒙古自治区“自曝家丑”,GDP和财政收入数据存在水分。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布“2017年全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初步统计,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2016年下降14.4%,剔除2016年虚增因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4.6%。这意味着2016年内蒙古虚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504亿元。2016年实际上只有约1486亿元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虚增了约504亿元,虚增幅度不可谓不大。

地方GDP和财政收入数据水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地方政府为什么要造假?GDP是一个地区最综合的反映经济建设成就的指标。GDP增速越快,经济总量越大,通常代表政绩越大。数字出官,官出数字,逻辑上看并无特殊之处。经济数据的浮夸,只不过验证了这一逻辑的事实存在。GDP数据统计存在的问题,让人们更加重视财政收入数据。财政收入一般要进国库,通常认为不容易造假。财政收入数据,也可以帮助推断地方GDP的真实水平。但是,一旦财政收入数据造假,那么这种推断方法也就失去意义。

地方财政收入数据造假,一是可以让GDP虚假成分更加真实;二是造假地方可能因此得到其他的收益。一些省份的省级财政体制为了激励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挖掘更加丰富的财源,规定落后地区财政收入增长多的可以得到省级财政更多的转移支付或其他财力支持。这样,地市级财政或县级财政可能就有虚增财政收入的“激励”。当这么做的地方多时,财政收入虚假成分就会增多。由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地方虚增财政收入通常会在仅仅归属于地方政府的税种和非税收入上作文章。例如,虚构不动产交易,可以虚增营业税(已经取消)、契税等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灵活度”更大。无论什么形式的虚增财政收入,都会带来危害,误导公共决策。

地方财政收入虚增,表面上会增加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这样,一些本来不应该安排的项目就可能因此得以安排,最终,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就可能超过地方实际可支配财力,地方财政风险因此增加。虚增的财政收入会抬高地方财政收入基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压力,让地方财政背上本来就无法承受的负担,影响地方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虚增地方财政收入,会导致未来的地方财政收入无法准确预测,财政的科学决策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GDP数据准确度的提高需要全面提升地方GDP的核算水平。国家统计局已经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地方GDP之和大于全国GDP的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该包括国家统计体系和统计能力的现代化。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当是其中最基础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既要从技术上加以突破,提高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也需要建立一种机制,让地方政府官员无法干预地方GDP数据的生产。GDP数据要从源头抓起,原始数据应该尽可能准确。原始数据的加工不能被任意扭曲,统计就是统计,而不是所谓的统计+估计+拍脑袋。数据是否光鲜,只能取决于数据自身。要充分认识到地方统计造假的严重危害。一个地方统计造假,可能只是误导一个地方的决策。如果多个地方造假,且造假问题严重,那么这就会误导全国决策。因此,对于统计造假应该有相应的有效的惩罚机制。另外,常规的数据纠错机制也相当重要。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有相应的纠错机制,而不是等到问题大暴露之后再来回溯纠错,即更需要的是“治未病”,而不是“治病”。

虚增的地方财政收入数据可能误导地方债风险的防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一。地方债风险防范不到位,不仅可能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酿成金融危机,并进而形成财政危机。虚增地方财政收入数据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着力。营改增全面试点之后,营业税不复存在,增值税成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地方通过虚构交易虚增增值税收入的动力明显不如营业税,这样相当程度上借助于营业税收入方式虚增地方财政收入的“温床”事实上就已经被摧毁。以往有效的地方财政收入造假途径就可能不复存在。虚增地方财政收入的危害很直接,相应的惩罚机制同样很重要。从制度上看,某些地方财政的增收激励措施需要有必要的约束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激励与约束不相称的问题。

GDP和财政收入数据造假,绝非一个人就能做的,一定是内部控制系统出了问题所致。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数据造假的惩罚机制越来越健全,继续造假的必要性已经不复存在,这为数据挤水分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仅仅惩罚是不解决问题的。从制度上解决有效激励问题,显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数字出官”应该转变为真正的政绩出官。GDP仍然是一个地方经济成就的重要指标,但GDP应该是严格依照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计算得出的。地方官的政绩考核除了看GDP规模之外,还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个经济基础很好的地方,GDP天然就比其他地方大。GDP规模演变背后的原因也应该充分探究,才可能为地方官的政绩评价提供必要的依据。

数据事后纠错虽有点晚,但仍值得肯定,值得欢迎。晚纠错总比不纠错好,这是迈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步。数据事后纠错很重要,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纠错过程所可能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地方数据有问题,不等于其他地方数据就一定有问题。为此,需要合理评估数据错误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特别是保持足够的财力以应对可能的地方债风险就显得特别重要。地方债余额是多年累积的结果,仅靠年度地方财政收入来偿债是不现实的。出售地方部分政府资产,所获得的收入一方面可以弥补可能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也会提振人们对地方债的信心。

从根本上看,公开透明是减少经济和财政收入数据造假的重要途径。经济数据的生产过程应尽可能公开,财政透明度也应尽可能提高。充分的数据信息公布,可以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监督,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准确度。数据的公开透明好处很多,何乐而不为?(编辑 李靖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