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新旧经济动能转换初现曙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辛继召 深圳报道
2018-01-18 07:00

无论从加强金融监管,还是美联储加息方面来看,都不应成为中国加息的理由。

中国经济处于旧周期还是新动能,是当前市场争议的焦点。

2017年下半年,以方正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股强、债弱、汇率强,继消费商品之后大金融板块走强,宏观经济指标持续超预期。另一方以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为代表,认为现在谈整个经济进入新周期为时尚早。

究其内核,市场正在寻找中国经济是否出现新增长的动能。

1月17日,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制造业中下游的民企已经完成了去杠杆的周期,同时也经历了长达七八年市场出清以后,开始显示出新一轮技术改造和升级的周期。这种新周期是中国经济未来稳增长和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所在。

他认为,从政策上来看,不仅要促进金融去杠杆和国企去杠杆,还要照顾到促进民营经济技术改造和升级的趋势。这要求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中性,尤其是考虑到通胀还是保持温和的趋势,“中国经济没有调整基准利率(加息)的必要。”

另外,中国经济保持基本稳定,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要偏重为企业降税费,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税费抵扣,促进民营经济的投资,为升级和转型提供更有利的政策环境。

经济新周期显露苗头

屈宏斌表示,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新风险和新希望并存。“新风险”是金融监管收紧、“去杠杆”等导致地方政府融资条件的收紧和房地产收紧,对地方基建投资和房地产的投资会减少,并相应减少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中国经济在2017年显示了超预期的强韧性。GDP增速、通胀均超出了决策层和市场的预期,决策层把防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国务院金融工作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后,监管将更加协调。2018年以来,第二轮金融监管风暴将落地,主观上防风险,客观上信贷收紧。

“即便是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还是会造成资金供给层面的收紧。”屈宏斌认为,这对经济将造成两方面影响,一是地方政府融资条件进一步收紧,二是房地产通道进一步收窄。其结果是,地方基建项目由于融资收紧,在经过2017年高增长之后,2018年增速可能下行。房地产市场2017年实际上保持了稳定增长,没有明显的下行压力,但去年楼市销售量放缓,加上金融收紧,房地产投资也会承压。

中国经济的“新希望”在于,处于制造业中下游的民企完成了去杠杆周期,逐步进入新一轮技术改造和升级的周期。

由于农业占GDP比重已经降到8%,旧二元经济划分对中国已经没有太大意义。要按照新二元经济,即分为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二者出现“三七开”的局面,国企占经济比重三分之一,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0%-40%,但却占债务的70%。民营经济占中国整体经济超过70%,占出口额90%以上,占城镇新增就业85%以上。

“2018年,民企新一轮技术投资改造回升的幅度,差不多足够抵销房地产、基建下行的压力。民营经济的拐点是今年以及未来几年稳增长和结构转型方面的希望所在。”

目前没有必要加息

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屈宏斌认为,在新二元格局下,经济政策需实行“双轨制”。一是继续推动“去杠杆”,二是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空间,激励中下游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等领域投资。

他认为,无论从加强金融监管,还是美联储加息方面来看,都不应成为中国加息的理由。“中国货币政策作为一个总量的政策,判断应该不应该加息是看通胀、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以及金融稳定。从这三个标准来看,我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加息。”

“从市场的角度看,加强金融监管客观上会收紧信贷的供给量。那么,在需求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即便不加息,信贷的收紧也将造成市场利率(资金成本)温和上行的压力。”

屈宏斌认为,目前通胀有所上升,但整体通胀压力不大,因此应继续保持执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政策组合要有所改善,过去重视基建投资,要继续培育中下游制造业企业新动能。“拿出已有的政策空间,包括减税费,建立对技术改造投资相应的激励机制。”(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