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大学智库强?基本上是名校垄断了最强的高校智库。
2018年1月19日,由浙江工业大学主办,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指出,大学智库百强90%以上来来自于传统的985和211高校,大多数是目前“双一流大学”。
根据当日发布的报告,中国百强高校智库,以双一流大学为多,比如前20名,除了对外经贸大学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华中师大中国农村研究院不属于双一流大学、985大学的下属机构外外,其余均为985、双一流大学下属的研究院。比如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大学、人大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武汉大学国家法研究所等。
根据了解,目前大学智库前30强,以北京高校为多。大学智库前30强近半(43.3%)集中在北京。其中清华大学5个;中国人民大学3个;北京大学3个;复旦大学2个;中山大学2个;浙江大学2个。
而非北京的大学智库受空间和地域限制,影响力、活跃度、贡献度也会受限。因此,集聚优势、错位越位、特色取胜是一大特点。如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面向世界、针对西方、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武汉大学则以雄厚的国际法研究实力,确立国家高端智库的地位。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则以长期关注港澳问题、积累研究成果,呼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进入大学智库前30强。自2007年成立非洲研究院以来,聚焦非洲问题研究、举办中非智库论坛、出版非洲研究报告、提交外交咨询报告、培训50多个非洲国家的2000余名高级政府官员、教育主管、大中小学校长、智库精英等,经过10年的努力,2017年入选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全球智库报告2016》最佳区域研究中心,受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教育部认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推广性。上述报告指出,从组织形态上看,中国大学智库有“三大类型”,即旗舰型智库、均衡型智库、特色型智库三类。
一是旗舰型智库,又称中国特色新型大学高端智库。不仅整体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广泛,政府高度器重。而且在智库机构的专业化和实体化基础好,管理规范、经费充裕、机制灵活、人才济济、成果丰硕,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引领学科和理论发展的大学高端智库。
二是均衡型智库,即在理论研究和资政建言上均有优势,既是智库机构,又是学术机构,既是智库专家,又是教授学者,许多大学智库都处在过渡形态和转型状态,当政府、学校、社会高度重视和资助均衡型智库时,这类智库可向专业化和实体化的高端智库转变。同时,随着首席专家的代际更替,也有可能回归学术和理论研究。
三是特色型智库。如公共外交中的国别研究、区域研究;科技创新和政策研究;农村发展问题和政策研究;国际法领域的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政策研究;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等等。
浙江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浙江省特级专家、全球智库研究中心主任梅新林教授指出,中国大学智库建设正处在转型期、过渡期和探索期,中国大学智库 应该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应对全球性复杂问题和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另一方面大学智库应该直面中国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探索和建构大学智库评价的“中国标准”,打造一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国家级高端大学智库群,建设好定位明晰、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形式多样、布局合理的大学智库体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做出中国大学智库应有的贡献。
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
大学智库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2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3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4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5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6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7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8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9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10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11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12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13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14 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
1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
16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17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18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19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2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研究院
21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22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23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24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25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26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27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28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29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30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31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
32 海南大学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
33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34 复旦大学复旦发展研究院
35 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
36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37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
38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39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40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
41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42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
43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44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45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46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
47 南开大学中国APEC研究院
48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
49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50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51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52 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53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54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
55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
56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57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评价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58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59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60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
61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6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63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
64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65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66 兰州大学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评价中心
67 南京大学紫金传媒智库
68 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69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
70 山东大学反垄断与规制经济学研究中心
71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72 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73 华中科技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
74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
75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
76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77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78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79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
80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
81 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
82 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83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
84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85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86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87 上海大学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
88 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研究院
89 湖南大学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所
90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
91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92 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
93 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94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95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9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
97 中国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心
98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99 安徽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
100 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