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竞争催生多样赛事 湖北样本凸显马拉松IP精细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红霞 ,陈菁钰 武汉报道
2018-01-27 07:00

“2018年武汉马拉松”报名结束,人数已超13万人,但今年汉马名额仅2.4万人,接近8:1的中签率,将让这场赛事更加“一签难求”。

火热的不仅仅是汉马。1月26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17年,仅在湖北省就已开展了超过13场各类马拉松赛事。

而在江浙一带,马拉松赛事的举办频次更高。

在全民健身潮流影响下,马拉松行业迎来高峰周期。“马拉松项目和各个地区的经济体量密切相关,江苏、上海、浙江的马拉松数量在全国排名靠前,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 1月26日,武汉汉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包波表示,地区经济体量是决定马拉松数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

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前的参与者中,除了地方政府,也开始出现一些非政府力量的举办者,“马拉松赛事已迎来风口,”1月26日,一位长期关注马拉松赛事的专业人士也表示,马拉松赛事具有较强的游戏化属性与传播属性,能够带来较大流量。

精细化的博弈

2017年湖北省,除了武汉外,包括襄阳、宜昌、恩施等地也陆续举办了10多场马拉松赛事。

“目前90%以上是政府主办马拉松赛事。”1月26日,紫一体育创始人、中比国际跑步教练联盟主席汤辉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封路、路权等问题需要政府才能协调,少部分由企业举办,其中,政府主办马拉松比赛主要是为了进行城市宣传,少数地区或极小的活动由企业来办,目的是为自己做服务,即利用该活动对特定对象进行企业形象等的推广宣传。”

去年湖北省做的较大马拉松赛事除了汉马外,还有襄阳马拉松中,政府也投入1500万左右,“在国内非一线城市中,襄阳马拉松算是特别大的赛事了。”包波也表示,很多地方一般投入200-300万做一场赛事,赛事投入金额少的话,从精品赛事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包波看来,各地如此热衷于举办马拉松赛事,“主要是进行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并通过马拉松展示城市。”包波说,马拉松是一个城市进行城市展示的重要渠道和最好的方式。

“马拉松赛事的主办群体主要由当地政府下属的赛事运营机构、民营赛事管理机构,以及有总局和田协背景的赛事管理机构组成。今年在湖北举办的、政府主导下的区域特色马拉松,均是受到武汉马拉松成功举办的推动。”1月26日,一马拉松产业观察人士也指出,除宜昌外,襄阳借势奔跑中国的品牌,其他马拉松均将地方特色直接加入了赛事名称,这充分体现了政府迫切需要通过马拉松进行城市宣传的动机。但除汉马外,湖北省其他马拉松主要参与者还是以湖北省内的马拉松跑者为主,影响力有限。

诸多赛事中,精细化已成重要发展方向。

2017年11月,“2017首届武汉·知音汉阳女子半程马拉松暨甜蜜跑武汉站”开跑,这是汉马团队在2017年汉马结束后首度尝试的第一个非汉马的赛事。“我们之所以选择半程女子赛事,这是马拉松赛事的突破口。”包波解释,去年上半年做完汉马后,下半年若继续举办很容易跟其他赛事撞车,对跑者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此外,从汉马的数据库来看,2017年湖北省和湖北省周边的女性跑者数量增加,也有比赛需求。此外,我们希望继续打造中小型的精品赛事,我们学习了日本的马拉松办赛事经验,控制规模,控制人,让赛事“活色生香”,让赛事有不同的蕴意在其中。

赛事的盈利对所有运营机构来说都是考验,“目前只有少数顶级IP和特色小众赛事具有这样的能力。”上述观察人士指出,好的商业模式一定是符合人性的,路跑赛事想要拥有好的商业模式,要么依托政府资源打造顶级IP,要么打造符合人性的具有良好体验的小众赛事。

这对马拉松产业来说,也是一种产业链的延伸。

当前的马拉松产业链还不是闭环,是开放的产业链,“很多比赛是靠比赛的赞助来获取收益的,但并未开发马拉松日常产业的基础功能。”包波举例,比如美国的纽约路跑协会,每周都会举办很多跑者俱乐部。而汉马也在效仿,至今已成立2家跑者俱乐部,明年计划做到5-6家,“平时有基础,比赛时的数量和人群才能起来。”

试水半程女子赛事,“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今年通过汉马的数据发现,13公里跑没大幅增加,我们研究发现在已有基础人群上,跑者都去参加半程和全程,”包波认为。

竞争者的角逐

在这波马拉松热潮的背后,还有一波政策的引导。

国内参与赛事运营的机构逐渐增多,其中两大巨头企业为中奥路跑和智美体育。以湖北市场为例,前者通过汉马在湖北市场占据先导优势,而在去年,智美体育也通过旗下子公司参与到湖北马拉松市场的竞争序列。

“中奥路跑参与汉马既有活动的合规性还有当地的支持,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它不一定是个特别大的公司,它的优势在于它在大框架和供应方面做得比较好。”对此,汤辉点评,而智美体育此前从事篮球赛事运营,如今赶上马拉松热潮,也签了一些马拉松项目比如广州马拉松、长沙马拉松等,其在全国来看规模不算很大,但在招商和宣传方面做得很好。

上述观察人士也表示,作为国企的中奥拥有得天独厚的国家资源,在国际化赛事中展示出其雄厚实力;而智美则精于赛事精细化运营,擅长发掘特色马拉松市场,这种属性决定了两者拥有的资源存在差异。

马拉松赛事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张,各大运营机构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各个公司的战略也逐渐清晰。有的运营机构在运营规模上高度依赖地方政府支持,因此承担了较强的政府城市宣传的职能,围绕城市影响力打造赛事。有的运营机构强调打造跑步体验,通过精细化运作强调在跑者间的口碑传播。有的运营机构注重整合跑步资源等等。所有的目的都是同时存在于赛事运营过程中的。

新竞争者的加入带来的资源投入,会进一步促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跑步运动中来,这个增量仍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但运动习惯的养成本身需要时间。短期来看,竞争者的加入会导致三四线城市马拉松赛事扎堆。

而运营主体的多元化,会对赛事运营提出更高要求,赛事将会逐步向精细化运营的方向发展。“会出现对跑者数据进行深度运营的赛事,会更关注跑者从抵达城市开始到赛前赛中赛后全程的整体体验,最终呈现的效果很可能是每个跑者都能找到仿佛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赛事。”上述专业人士分析。

(编辑:李新江)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