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初战告捷”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近1/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文静 ,唐会余 重庆
2018-01-29 11:59

产业结构上,新区强调的不是简单的“退二进三”,而是“壮二强三”,要继续做大工业,在这个基础上来壮大三产。

“初战告捷!”1月27日,重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在人民大厦召开,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代表回顾两江新区成立7年多以来向记者介绍时说,围绕高质量发展,重庆两江新区初步迎来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新经济加速成长的比较良好的局面。

据他介绍,重庆两江新区的第一产业占比从1.7%降为0.8%,二产从52.8%变为48.5%,第三产业从45.5%提升为50.7%。两江新区的万元GDP能耗由过去的0.5吨左右标煤降为0.3吨,研发经费占GDP的投入由过去不到2%增至去年的3.8%,工业劳动生产率由每人每年约24万元变为了近36万元。

尤为可喜的是,重庆两江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整个产业比重提高到26.9%,今年有望突破30%,落户的高新技术企业也由过去的67家变为了244家。该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电子核心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云计算及物联网、通用航空等10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以及新兴金融服务业、软件设计及服务外包、跨境电子商务及结算、保税商品展示及保税贸易、总部贸易及转口贸易等10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汤宗伟表示,两江新区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来推动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迈向纵深。高质量的发展伴随的就是高新技术大量的涌现。

转变发展方式,体现在“五转”上。首先,转变开发的模式,由过去盲目的引进项目,转为基地化、垂直化的整合发展和产业链的招商,比如航空产业园、机器人产业;二是在产业的结构上,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转向了高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为主,三是由比较低技术的附加值转为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四是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进行了转变;五是在生态环境上转为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

两江新区对经济结构也进行了多方面优化。产业结构上,新区强调的不是简单的“退二进三”,而是“壮二强三”,要继续做大工业,在这个基础上来壮大三产。区域结构上两江新区坚持“一心四带”的空间布局,即以重庆江北嘴为主体的金融商务中心,以原北部新区和悦来、两路为主体的都市功能产业带、以寸滩保税区为主体的物流加工产业带、以水土工业开发区和蔡家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以鱼复、龙兴工业开发区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带,重点布局包括长安汽车在内的汽车、高端装备、通用航空、节级环保等制造业。产业链从产业的末端走向附加值的高端,软硬结合一体化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引进外资、民营企业、组件混合所有制企业。

汤宗伟说,“三架马车”依次是投资、消费、出口。两江新区在转变增长的动力上更突出消费引领加供给侧的创新。这是将动力变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比如在产业的准入上,两江新区提出看投资率、产出率、贡献率,科技项目主要看影响力、推动力。高新技术成果要的就是市场。“在一段时间以内,我们应该给予一些市场的引导。”他说,怎样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是政府首先要去研究考虑的事。

不仅产业要高质量,在城市新开发建设上,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也是两江新区面临的一大任务。

“城市开发上我们提出了“三控”,要控制好面、带、核。为此两江新区在容积率、覆盖率、绿化率、配套率上有非常明显的规定。”汤宗伟说,坚持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让两江新区在国内有引领性、在国际有影响性。

检验两江新区是否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汤宗伟最后表示,是不是实现了国务院赋予两江新区的内陆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定位,这就是检验两江新区最大的标准。

(编辑:李清宇)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