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生态宜居 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尔德 北京报道
2018-02-06 07:00

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产业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在于,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对于土壤修复的认识还不到位。

2月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意见》要求,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为此,《意见》提出要采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四大措施。

对此,湖南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过去的绿色发展中,我们比较重视城市和工业,而不大重视农村和农业。乡村绿色发展本身并不是新概念或新提法,只不过过去说的多做的少,实际效果有限。希望《意见》的出台能够全面提高乡村的绿色发展水平,切实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2月5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具体来说,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

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

《意见》提出,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为此,中央提出,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

此前,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3%和2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水循环与水文过程研究室主任宋献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意见》之所以提出在乡村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是因为农业用水量占到全国用水量70%左右。“双控”主要希望推动农业生产节水,节水潜力很大。

“目前,国内大量农业用水计量不完备或者基本上没有计量, 并接近免费使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使用效率很低。”宋献方解释,下一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向主要是由免费到收费,不少地方已经开展改革试点。

《意见》要求,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国已经明确了河长制、湖长制的时间表。水利部将指导督促各地在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成湖长制。

此外,《意见》提出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根据2018年全国林业系统工作会议透露,中国将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到2035年达到26%、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治

根据《意见》,中国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意见》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至关重要。” 潘碧灵分析,“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5%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

潘碧灵指出,每年的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大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每年地膜残留量高达45万吨,造成了土壤污染。

环保部南京所所长高吉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在绿色农业中,建议要优先发展环水有机农业。

所谓环水有机农业,即在湖库周边、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集水区等重要的水环境功能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采取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在保护水质的同时实现农业提质和农民增收。

根据《意见》,要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

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产业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在于,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对于土壤修复的认识还不到位。

周健民解释,很多人不了解土壤修复的难度有多大,怎么土壤修复要花这么多钱?实际上,这是由于土壤污染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旦污染就很难修复,就要付出沉痛代价,就要花费很长时间。其修复过程比大气和水污染治理所需技术更为综合、时间更为漫长。

周健民提出,现在中国的土壤修复产业才刚刚起步,未来等大家习惯了,不再奇怪为什么花这么多钱来做土壤修复时,土壤修复市场才能真正爆发出来。对现在的修复产业既要引导鼓励,也要严格监管,逐步建立行业发展规范,避免恶性竞争。

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正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建议,国家应改变当前主要由财政单一投入治理耕地污染的局面。可以借鉴参考美国的超级基金做法。从政府财政拨款中拿出一部分,再吸引一部分社会资金,设立耕地修复基金,基金采取无息或低息贷款方式,贷款期限适当延长,以适应耕地修复治理项目周期长的特点。

此外,《行动方案》提出,开展厕所粪污治理。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厕所革命。

中办和国办要求,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以及其他环境容量较小地区村庄,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其他地区要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

潘碧灵强调,厕所革命作为补短板的民生工程,应坚持不懈推进,看似微小实则影响深远,能够很大地改善农村的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

(编辑:张星)

王尔德

研究宏观经济、电动汽车、环保和新能源。著有《改革:新经济政策向何处去》。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