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不止于北极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智宇 挪威特罗姆瑟报道
2018-02-07 07:00

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是陆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由来已久。

超越纬度的北极

1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这是中国首份北极政策文件。作为地缘上的“近北极国家”,以及陆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早在1925年,中国就加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正式开启参与北极事务的进程,如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北极在战略、经济、科研、环保、航道、资源等方面的价值不断提升,正在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地区。近年来,中国主要从北极航道和资源开发两个方面切入北极议题。而“冰上丝绸之路”可视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北极圈内的延伸,有可能缩短中国到欧洲的航线。本期“一带一路”大型跨境采访活动,我们的记者将带你走读北极。

从阿拉斯加的锡特卡到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圈里居民的生活方式过去几十年发生了非常迅速的变化。当然,改变还在持续。

北极圈与世界的联系不止在于北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互相作用。新航道的可能性、物种多样性等带来的科研价值以及蕴藏丰富的矿产、能源等,北极圈在诸多层面拥有的潜力吸引了北极圈以外国家的注意力。

随着冰层逐渐融化,北极圈里的居民也感受到了世界对于北极地区关注度的升温。

于1996年成立的北极理事会已经在初始的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冰岛、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等八个北极圈国家外,接纳了包括中国、英国、日本等国在内的十三个来自亚洲、欧洲的观察员国家。

这些国家在不程度上参与进北极事务之中。包括日本、韩国、印度、德国、法国、英国等非北极国家均发布了各自的北极政策文件,中国也在2018年1月26日发布了指导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首份政策性文件——《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出,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是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孔铉佑在1月26日的白皮书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发布这份白皮书,旨在向各方全面介绍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立场和政策主张,传递中国致力于与各方共同维护北极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意愿。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所长助理赵隆参与撰写了白皮书,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对出台白皮书进行了长期准备,目前时间节点较为平和。

赵隆表示,在中国对北极的科研、参与开发实践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发布白皮书能够回应北极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期待,也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开展北极活动和北极合作。

北极在“燃烧”

北极圈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在过去三十年里,北极圈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度的两倍。

根据挪威气象研究所2月初的数据,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北部的大西洋一侧,附近的海冰面积又一次创下历史新低,这对北极熊和其他依靠海冰寻找猎物的野生动物的生存提出了挑战。

同时,整个北冰洋北极海域的海冰量处于历年同期的最低水平,并可能再次创下年度新低。研究表明,至少在过去1500年间,北极冰层减少的程度和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些趋势与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直接相关。

一份由包括阿拉斯加大学国际北极研究中心在内的多个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1980年至2017年间,北极圈内发生火灾的几率与气候上升呈现出“强烈的非线性关系”。

研究者之一的Sander Veraverbeke表示,北极圈内发生火灾这种极端事件的部分原因是,随着北极的夏天越来越热,北极地区的雷雨天气频次逐渐增加,而北极地区的植被又以容易快速燃烧的、干燥的苔藓、地衣、灌木为主,闪电很容易将这些燃料“点燃”。换句话说,格陵兰岛、阿拉斯加等地区不仅在发生冰川融化,同样还更容易“燃烧”。

北极更容易“燃烧”只是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一个侧面,对于北极地区的居民而言,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不仅仅是食物,还有包含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习俗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现年68岁的Vince Pikongonna生活在离阿拉斯加西北部约40公里、坐落于白令海峡的国王岛上,他从年轻时便开始捕猎海象。

“在我们的文化中,狩猎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Vince表示。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他感受到了狩猎活动明显的变化:“在五十年前,狩猎大概在六月份开始,而现在四月左右便开始了,气候变暖使得冰块离岸越来越早,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越来越早的来临。”

Vince说:“这几乎就像是把我们放在了另一个星球之上,我们该怎么办?”

这些来自北极地区的声音渴望被世界倾听。

“当搜索’北极’时,谷歌会显示冰川、雪、北极光以及北极熊和海象的图片,但这些照片中很少出现人的身影。”特罗姆瑟市长克丽斯廷·莱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北极圈内有400万人,这些人的声音应该被听见。

对于这些北极圈的原住民来说,内心也是纠结的。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北极前沿”大会上的观察,在阿拉斯加等地区原住民的发言中,经济发展和保护北极两个话题总也离不开彼此。

“变热”的北极

北极的声音需要被世界听见,同时,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的多重改变,也让北极在世界上的关注度逐渐上升。

“北极前沿”大会秘书处秘书长Ole Øvretveit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北极地区所发生的事情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所有关于北极环境及资源的讨论都应该将来自北极地区的声音纳入,同时倾听其他受到影响的地方的声音。

欧洲议会议员Urmas Paet则指出,我们必须确保北极是一个合作与和平的地区,社会和环境问题必须由全世界来解决,北极变暖将带来经济机遇,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多的环境问题,“我们迫切地需要采取行动,因为无所作为的代价将令人望而却步。”

在瑞典企业与创新部长米卡尔·达姆伯格(Mikael Damberg)看来,气候变化正在全球各地发生,但在北极地区最为敏感。他同时指出,“气候变化不再是未来的问题,它已经存在,已经有了影响,当然也会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要忘记,对北极影响很大的国家远离这个地区,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是全球性的。”达姆伯格表示,瑞典在低碳环保、可再生能源等创新领域有一定的经验,而北极地区可以成为这类创新的地区领导者。

挪威政府则希望尽可能地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取得平衡。挪威外交大臣瑟雷德(Ine Eriksen Soreide)在发言中表示,“许多人认为北极地区是一个受保护的地方。但是我们也需要发展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我们和全世界都需要它们。”

“我们的海域比陆地面积大七倍。海洋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也应该成为全世界更大的资源来源。”瑟雷德说,对于挪威而言,北极及海洋是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的领域,挪威政府也已经制定了海洋发展的经济战略。

除了北极圈内的国家,非北极国家也在“北极前沿”大会上展现出对北极的兴趣。新加坡总理公署、人力部兼外交部政务部长陈振泉曾多次造访挪威特罗姆瑟。他在今年的会议上表示,新加坡对北极项目非常感兴趣,因为在北极发生的一切都对世界其他地区有影响,如果北极的冰块继续迅速融化,海水将淹没世界其他地区。

陈振泉指出,北极的极端变化并不仅仅发生在北极地区,新加坡等热带国家也受到异常气温的影响,研究北极能够让新加坡建立北极知识,制定应对北极挑战的办法,提高新加坡对北极问题的认识,并努力将知识转化为可持续解决新加坡面临的挑战的办法。

北极经济理事会芬兰轮值主席泰若·沃拉斯提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北极圈内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在内的非北极国家,也是促进北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芬兰愿意在该理事会框架下,与中国政府和企业开展航道开发等商业合作。”

有研究表明,在北极这片广袤荒芜的区域里,冰层的融化将使得在俄罗斯附近出现一条无冰航线,预计在2050年左右,普通商船便能够从中穿行。而利用北极航道,从上海以北的港口出发,抵达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的航程将比传统航线短25%至55%。

总的来说,无论是航线还是航线以下蕴藏着的矿产、能源资源,这些经济资源正在让北极“变热”。

陈振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如果我们希望北极保持冷静,我们自己必须保持“冷静”。为此,需要采取集体的、科学的方法,来帮助我们保护世代相传的北极的未来。

中国参与的短板与长板

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是陆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由来已久。

白皮书中指出,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是: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维护各国和国际社会在北极的共同利益,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

在航道层面,2017年6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其中北极航道被明确为“一带一路”海上合作的三大通道之一。

白皮书中则提出,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为促进北极地区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合作机遇。中国的资金、技术、市场、知识和经验在拓展北极航道网络和促进航道沿岸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可望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中国提出的“冰上丝绸之路”,以俄罗斯、挪威等国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北极圈国家持支持态度。瑟雷德在“北极前沿”大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在过去几年里对参与北极事务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对此,挪威鼎力支持。

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在2017年12月的年度新闻发布会上,正式邀请中国参与建设北极交通走廊,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目前,中俄两国企业正在积极开展北极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合作,商谈北极航道沿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为代表的合作案例已然成为北极国际合作的一个典范。

有意思的是,在2018年“北极前沿”大会上,Sør-Varanger市这个邻近芬兰、俄罗斯的挪威北部城市的市长Rune Gjertin Rafaelsen也在演讲中,宣扬“一带一路”如何链接欧亚大陆、为当地带去经济利益。

Sør-Varanger发展局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东北亚到北欧的集装箱运输中有10%可能通过Sør-Varanger。发展局总经理Kenneth Stålsett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北极政策能够让Sør-Varanger成为挪威的“鹿特丹”。

“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充满期待,但北极对于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也要求中国要实际参与北极治理、开发,北极的科研水平需要达到较高水平。但相对北极圈国家而言,中国的北极科研水平比较弱。

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地采访的情况来看,在以“北极前沿”等促进各利益攸关方交流合作的平台上,中国的声音,尤其是科研层面的声音并不强。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与会者表示,在相关的平台上与其他国家的与会人士交流时,中国科研结果的贫乏使得沟通时会存在一定障碍,“有点捉襟见肘”。

而北极的科研能力提升需要长期实地“摸爬滚打”,但北极地区严峻的气候条件、相对中国而言物质的缺乏都对科研人员本身的素质提出要求。

但中国会继续在北极科研上加码。赵隆对记者指出,和北极圈国家比较,中国在科研水平上是一个后来者,处于追赶者的地位,白皮书中将认知北极放在第一点,是因为我们的开发要建立在保护北极的基础之上。

白皮书中也提到,中国会积极推动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支持和鼓励北极科研活动。

“我们宁可不去开发北极,也不能够让开发活动成为北极的负担。”赵隆说。(编辑:赵海建)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