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食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市场 华润搭建四大平台谋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肖玫丽 深圳报道
2018-02-07 07:00

华润健康将以医疗服务和康养服务为主要业务方向,搭建投资运营、康养产业、健康基金和健康教育四大业务平台。

社会办医主力军之一的央企不会错过粤港澳大湾区这块蛋糕。

日前,在医疗领域频频出手但鲜有发声的华润集团,公布了医疗版图布局思路和进展:华润健康将以医疗服务和康养服务为主要业务方向,搭建投资运营、康养产业、健康基金和健康教育四大业务平台。华润集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已经达到500亿美元,旗下华润健康在医疗服务、康养服务和健康教育方面发展迅速,为大健康业务今后在大湾区落地打下基础。

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大健康产业、医疗服务角度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建设还需要医疗服务人士、药品标准、专业认证、职业资格,包括专业人士在大湾区从业的必要政策支持,解决目前三地对大湾区人流、物流的不便利性。”

业内普遍认为应由民间力量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服务落地,但这个区域面对“一国两制”下的医疗体制,在各地医疗资源相互连结中,在语言、审批政策、税收、医保支付等都存在差异,给患者就医带来困扰,也使得医生跨地区行医荆棘满布。

四平台集结大湾区

华润正推动康养板块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落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华润集团打造的首个健康小镇已经落地杭州,并进入规划建设期。同时,华润计划将健康小镇、健康社区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在大湾区覆盖的9个城市全面布局。

傅育宁指出,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香港康养产业发展的空间限制和成本高等困难,需要提供有国际标准的医疗、康养服务。他透露:“我们希望对接大湾区医疗市场,包括在大湾区内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康复中心、养老中心会结合健康小镇或健康社区,我们已与香港政府、商界、从业机构,以及大湾区很多城市的政府初步沟通,希望在2018年有项目落地。”

康养产业逐步落地,意味着华润集团医疗版图正式形成,其搭建的四大平台皆会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建设中“集结”。

其中,投资运营是指参与公立医院改制,这也是华润布局医疗的起家业务。傅育宁透露,华润集团正以华润健康为主体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及广东省多地公立医院改制。

华润健康的前身是华润医疗,根据公开资料,华润医疗2011年于香港挂牌成立,由华润集团全资控股,也是国资委系统第一家医疗集团。经历了2011年到2014年风风火火的收购,华润医疗一直稳居国内规模最大的社会办医医疗集团宝座。

不过近几年随着险资、上市公司加速参与公立医院改制,这一市场悄然生变。康臣药业医院投资部总经理胡永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立医院无论是经营效益还是品牌,对社会资本都极具吸引力。相比之下非国有资本在公立医院改制的灵活度上更有优势。”

傅育宁则表示:“中央推动的社会办医政策,对社会资本包括国企带来了发展机遇和空间。华润把健康产业作为核心资源配置,我们一定是趁势发展而不会收缩。”

医院收购之外,华润的健康基金和健康教育两大平台则鲜有露面。

在健康教育方面,华润已打造了华润健康学院。华润健康相关负责人介绍,学院重点培养健康医疗行业关键岗位人才、中层管理人才,包括健康行业政策与研究智库、医学教育合作平台等,目前的重点项目有主要面向院长的高级管理培训班,以及面向医院中基层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力梯队人才培养。

健康基金的着眼点则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利于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水平的专科治疗、专门技术,包括新药,通过基金的方式把它们变成华润健康产业发展的新业务。

“除大湾区公立医院外,我们也在广东省、大湾区范围内找优质医疗机构,包括民营康复医疗、养老服务等机构进行对接,”傅育宁说,“健康产业是华润协同点最多的产业,我们还有医药行业。无论健康类产品生产,还是制药能力,最终都会支持大湾区健康产业、健康社区的发展。”

办医新机遇

瞄上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蛋糕的资本显然不少。

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的医疗产业优势和痛点,成了社会资本办医的新土壤。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

大致看来,香港拥有高水平医疗技术;澳门的优势是在医疗卫生的投入上较大,尤其在社区卫生的精细化管理成绩突出;广东则是地域辽阔、医疗人才队伍庞大,医疗技术发展快,正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

各个市区的医疗水平、资源、需求和痛点都不一样。傅育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产业发展很明显有区域性差别,如香港在健康产业教育和健康医疗产业服务水准方面国际领先,越来越多内地高收入人群到香港就医,而且香港高水准医疗服务比内地在品质、价格上都有优势,包括医生的医疗服务的标准、用药水平、药品质量水准等。

“目前在大湾区生活、工作的香港居民超过20多万,他们在珠三角定居、工作,但一有病就到香港治,原因之一是广东医疗水平不高。”傅育宁说。

局限也很明显。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成员林正财指出,香港地少人多,发展房屋、医院、养老设施等,都十分头疼。另外,香港医护人数远远不够,特别是香港面对人口老化也是较为紧急。而对于广东地区风行多年的中医服务,在香港却连一间都没有。

“患者数目也是问题,科研需要有足够的病人,怎么把医疗科技、科研成果转化成医疗产业、产品并且进行销售,这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林正财说。

在此背景下,融合互补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资源对接的一大重点。广东省卫计委向21世纪经济报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广东省申办的医疗机构共46家,其中独资44家,合资2家;医院3家,诊所6家,医学检验所1家,门诊部36家;港资41家,澳资5家,基本分布在珠三角城市。

政策、人才瓶颈

虽然办医热情高涨,但年轻的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阻碍也不少。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面对的是“一国两制”下的医疗体制,医师制度、医疗支付、医保和医疗社工系统都不一样。

具体而言包括居民医保、商业医保结算方式、检验机构的互联互通、医疗管理标准认证等。其中医保支付对患者的就医体验影响最为明显。目前粤港医疗服务市场尚未真正打通,香港人在内地的医疗费用只能自理,内地城市医院主要服务本市户籍居民及在本市买医保的人,城市之间的医保不通用。

林正财进一步指出:“现在病人出入境也很困难,我们两边的救护系统不相通。香港人在内地城市生病了,回到香港很困难,因为要入境、出境,内地的患者在香港回到内地治疗也有困难。所以在政策方面要能够令人流、物流、资金流做得更加畅顺,地方政策也要配合。”

调动医疗系统人才的积极性也是难题。

香港一家医院负责人直言:“我们医院董事局不想跑出去,因为不知道这个地方的条件或工人福利、获聘条件。现在管理人才很有限,如果把自己的人才转到另外一个地方,自己可能就做不好。”

香港医管局负责人指出:“香港的医生有动力到内地执业,但医生都很松散,加上现在香港医生和内地定价差异很大,到内地行医对很多香港医生来说是划不来,毕竟香港医生不离开香港就有很多病人跑过来。”

由于内地和港、澳采取不同的医学教育制度,粤、港、澳三地医师的相互执业涉及执业资格认证,这方面内地医师去香港执业门槛要高得多。根据《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内地允许香港具有合法执业资格的注册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来内地短期执业,最长3年,需延期应重新办理短期执业手续。

“香港医师到内地执业比较简单,由内地医疗机构跟香港医师签署协议申请临时执业执照,要求就是中级职称以上、近十年来连续执业,”庄一强说,“内地医生去香港没有临时执业执照,去了只能是重新考试,在内地考试只有一次,香港有理论、临床、现场三次考试,一年考一项,很多医生需要五年八年才能考上。”

(编辑:陆宇,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xiaoml@21jingji.com,luyu@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