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票大跌,接下来怎么走?关于对未来一阶段行情脑洞大开式的猜想
文/陈桦林 某证券公司投资经理
关于对未来一阶段行情脑洞大开式的猜想
本文是本人在部门例会上发言的草稿,供大家参考。今天在此想分享的东西是我在准备部门一季度策略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的一些疑惑,因为当时没有想清楚,所以一直没有动笔写下来。开年后,气势如虹的指数给了些许灵感,想法也逐渐清晰,所以写出来,供我日后反省,也供大家参考。
我接下来要提出的假说也许初看有点难以置信,但综合起来看这个假说或者这个故事是可以和当前出现的一些现象、以及一些卖方分析师提出的观点进行互相验证和对照的,亦是符合我们从宏观经济金融史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的。以下为具体展开。
我们先来看看现在全球层面金融市场的现状是什么:
以10年的维度看,在美国市场、欧元区市场和中国(包括港股)市场中,美国市场是走得最顺、波折最少的,从07/08年次贷危机后,股市已经涨了10年左右,表现相当好;欧元市场要略差些,主要是中间有欧债危机,波折要大些,但这10年的表现也还可以;最后是中国(包括港股)市场,因为大家离这个市场最近,所以有时候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这10年Wind全A指数表现也很好(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之所以感觉更壮观是因为其波动更大的缘故),特别是把Wind全A指数15年的那个有巨长上影线的年线和16年那个有巨长下影线的年线调和一下来看的话(15年-16年的巨大波动和中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与金融监管缺失有关,不是全球层面的问题)。
我呈现全球三大主流市场的表现的意思是说全球市场已经涨了10年,那接下来该发生什么呢?
如果宏观经济金融史是有效的话,那么看看87年、97年、07年之后发生了什么,那么大家应该就比较清楚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了。至于为什么是10年左右的间隔,具体展开来讲颇为复杂,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下周金涛先生的遗作,他专门花了很大篇幅来讲为什么会形成10年左右的中周期,我反复阅读后觉得这种来自于经济金融深层次机理的经验数字虽很神奇,但感觉还是颇有道理的,虽不宜奉为铁律,但确实值得重视。
介绍完10年左右的中周期,再来说说短周期。
不仅周金涛先生在他的涛动理论中详细分析过短周期,其他颇有名气的分析师也同样仔细分析过短周期。
简单来说,短周期是大致持续3年左右,可以近似理解成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库存周期。
前述10年左右的中周期一般包含3个短周期。中国当前的短周期大概率是前述10年左右中周期中的最后一个了。
站在当下,无论从时间看(3年左右)还是若干领先经济指标看,这个短周期开始步入下行阶段,美国和欧元区预计也会跟随进入下行阶段(落后中国6个月左右)。
映射到金融市场,特别是股市,这或许暗示中国市场(包括港股)将会在近期见顶,稍后美股和欧股也会见顶。限于篇幅,我不在此具体展开。可供大家参考的支撑性证据来自于交银国际的洪灏,他在策略报告中从基本面角度预测1季度市场会有转折,以及来自华泰证券的林晓明,他从量化的角度预测2季度市场会有转折(特别指明美股有巨大风险)。
前面两段话分别叙述了我们当前可能处于10年左右的中周期与3年左右的短周期的尾部,如果再回到周金涛先生的理论中,中周期的尾声和短周期的尾声合在一起将会产生共振,其结果可能就很严重了,而且我们也许离这一个时间点并不远。
进一步讲,如果从中、短周期都接近尾声的角度看,那么开年以来上证综指的11连阳(上证50的14连阳),以及恒生指数与恒生国企指数气势如虹、突破历史新高的强悍架势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就不难理解了,甚至看起来也很理所当然。
但凡经历过一轮牛市的投资者想必都知道牛市末期不都是这样么?强悍的权重股,强悍的指数以及其他一堆萎靡不振的个股。另外,一个有趣的例证是最近东方红资管和兴全基金动辄上百亿的销售额,大家在读了我前面的文字后是不是突然也觉得很熟悉了?没错!这种盛况也只有在牛市末期才能见到。
最后,额外对自己多说一句,这个假说也帮助我比较合理地回答我在17年11月份的时候对自己提出的如何才能产生风格切换的疑问,即是在17年这种大小分化如此极端、自我强化如此迅猛的正反馈中,什么东西才能终止这一过程?
现在看来这个答案或许很简单,只是我之前脑洞没有大开,即是又一轮触及灵魂的下跌。什么是引子呢?再大开一次脑洞,引子也许就是由于监管趋严导致的当前国内稳步上行的长端利率、即将来临的美联储加息和大家目前开始有所谈论的通胀预期了。
(编辑:毕凤至)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