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为什么是全世界唯一千年不衰的商业城市(下)
广州是千年商都,“广交会”是这座城市最大的标签。
繁荣的商贸业,让人们往往忽略了广州同样强大的第二产业。而其实,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宝洁系列产品,再到2000年以后风靡市场的多个汽车品牌,再到现在已经完成试验的亿航无人飞行器、小马智行的无人驾驶汽车,广州几乎在每个时代都有引领市场的“爆款产品”出现。
以后,广州新的“爆款产品”将有可能在生物医药领域产生。去年,百济神州生物药项目、GE生物科技园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相继破土动工;曾诞生过8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美国冷泉港把总规模约1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落到了广州;赛默飞投资的精准医疗客户体验中心在广州投入运营。这些密集涌入的世界级生物医药项目背后,是广州十年磨一剑培育的生物医药产业。鲜为人知的是,广州现在共有119家药品生产企业、46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57家生物高新技术企业、51家生物领域上市公司,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达安基因、锐博生物等。2016年,广州生物与健康产业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超过20%,拥有了从技术研究、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条。
全世界唯一可以被称为千年商都的城市,为什么第二产业也能持续繁荣?去年,早已把枢纽型网络城市作为战略目标进行定位的广州发布了被简称为“IAB”的产业发展计划,即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建设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有什么关联?
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2000多年未曾中断的文化传承,是广州保持千年兴盛的历史因素。在历史因素之外,广州的持续繁荣还有着不可忽视的策略决策因素:在每一次城市发展转弯的关键时候,广州能够做出顺应潮流的战略选择。
6、全球化的新浪潮,崛起的枢纽之城
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战略定位,就是最近的一次关键抉择。
去年,郭台铭投资610亿元,在广州增城建设富士康“第10.5代线8K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这也超过2012年投资总额40亿美元的乐金(LG)8.5代液晶面板项目,成为广州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外资项目。
郭台铭很感慨,来广州投资来得太晚了。他说,富士康带来的产品线是世界一流的,如果不是世界一流的,不敢搬到广州来。
郭台铭到广州来建产业园的同时,广州港航线覆盖全球1000多个港口,白云国际机场近300条航线基本覆盖了全球主要城市。2017年,广州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达5.8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035.61万标箱,位居全球前列,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6583.69万人次,居全国第三位,枢纽功能得以体现。
根据广州市的规划,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重点强化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等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功能。航运、航空枢纽这是广州作为港口型商贸城市的优势传承,并要在互联网时代把优势从线下转到线上,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则是广州顺应全球化第三次浪潮对城市发展做出的全新定位,对“枢纽型城市”的概念进行了全新定义。
广州是因全球化而兴的城市。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把公元1500年作为现代化的开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让世界从真正意义上连为一体。全球化意味着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规则、文化等因素的全球流动。
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浪潮是从大航海时代开始的。航海技术的进步使世界范围内的商品交换变得越来越容易,所以就有了全球范围的跨国贸易,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纺织品等工业化成果销售到了东亚和世界各地,这是全球化的第一个阶段。
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全球化的力量再次从西方涌向东方,这一次,跨国公司成为主导全球化的主要力量。跨国公司把生产车间放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更低、市场空间更广阔的亚洲,先是催生了亚洲四小龙的腾飞。随后,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广州开始重新融入全球化的大潮。跨国巨头宝洁1988年在广州组建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第一批海飞丝洗发水在建厂两个月后走下生产线。一大批外资企业陆续来到,特别是2000年前后,本田、丰田、日产三大汽车企业进驻,全球化的力量成为广州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
此前,早在1957年时,首届广交会在广州开办,利用毗邻港澳的特殊位置,为中国外贸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广交会不仅一度占每年全国出口总量一半左右的比例,成为“中国第一展”,更拉动越来越多制造业企业往珠三角转移。在广交会上拿订单、掌握国际市场行情,一大批广州乃至珠三角的企业由此壮大。
这一轮全球化的主题是世界范围内的商品贸易和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生产,全球性的资源配置是伴随物品的流动而产生的。
但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这一切,附着在信息流动基础上的知识和技术交换成为全球化的新主题。在信息快速流动的基础上,面向全球的知识和技术资源配置能力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开始在不同国家设立不同功能的实验室,全球性的技术交易也越来越多。2016年以来,广州提出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并且特别强调建设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枢纽,恰恰是捕捉到了这一全球化的新趋势,希望成为知识和技术交易转换的枢纽中心。
美国思科公司在广州番禺建设全球领先的智慧城,预计年产值将超千亿元规模,创造超过1万个知识型、创新型就业岗位,吸引超过百家跨国创新型企业落户。GE医疗集团在亚洲的首个生物科技园,也放在了广州,将在这里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生物制药生态圈,年产值预计40亿—80亿美元。就连最早进入广州的外企——宝洁,也把代表未来的数字创新中心安在广州。
过去,宝洁等跨国巨头把制造基地放在广州,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到全世界。现在,巨头企业们开始将更重要的部门,把先进制造业项目、创新中心、新兴产业板块落在广州,让全球创新技术在这里实现应用。这种转变,证明了广州对全球创新要素的链接能力。这些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项目,背后是知识与技术的快速流动、集聚。
2017年,广州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459家,合同外资额133.91亿美元,增长35.3%;实际直接利用外资62.89亿美元,增长10.3%。涌向广州的资本,证明了广州的决策是正确的。
“现在,世界的中心在哪里?不知道,会分散化,会去低成本的地方。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这样说。2017年,华为就来到了广州白云,与白云区政府签署了云计算产业战略合作协议。
抢抓知识与技术全球流动的新机遇,从这个角度看,广州一边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一边大力发展实体产业项目,这不但不矛盾,而且还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世界经济论坛执行主席施瓦布就说:“广州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佳实践地。”目前来看,广州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7、走出“云山珠水”的广州走向何处
全球化格局趋势发生变化,广州由此提出枢纽型网络城市战略定位的同时,其“云山珠水”的城市骨架也正在被注入新的内涵。
白云山、珠江水曾经是人们对广州城市脉络的固有印象。早在明清时期,广州城便以白云山系的越秀山为制高点,面向珠江,形成“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空间布局。
从2015年开始,“三大枢纽”取代“云山珠水”,成为广州战略布局的新名词。世纪之交,广州曾经提出“南拓、东进、北优、西联”的发展方针,由此拉开城市格局,北移花都、白云两区交界处的白云机场,联手南移南沙的广州港,打开城市南北向空间。而现在,走出“云山珠水”的广州,空间格局发生了变化,走向了更广阔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
早晨,广州市体育西路地铁站人头攒动。此时,西面30多公里外的佛山祖庙人来人往,地铁口也开始吞吐人流。广佛之间曾经需要跨越重重障碍、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路程,现在只要几十分钟。
往东,东莞市轨道交通1号线将和广州地铁5号线对接,已动工的广州地铁22号线和规划中的广州地铁25号线、28号线,都将和东莞对接。
东边接着东莞,西边连着佛山,地铁向四面八方延伸,在以轨道交通为纽带的地下空间里,广州早已超越了“云山珠水”的传统范畴。在建的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佛山顺德的美的大道站,是广州地铁的最西端站点,从这里到未来广州最东站点、在建的广州地铁21号线增城广场站,直线距离为72.5公里。相比之下,北京地铁东西轴线(石景山苹果园至通州潞城)全长大约50公里。从地铁轴线看,广州的城市骨架拓展得更开了,这一条城市轴线,已可比肩纽约和东京。
地上,高快速路网纵横交错,不久的将来从广州出发到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均有高速直达。地下,广州地铁通行里程迈向400公里,全国第三、全球第十。根据最新规划,到2022年,广州将再增12条地铁线,新增里程共297.1公里。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将有10条地铁线路直接通往广州;清远也规划两条地铁线路与广州对接;而即将迈入地铁时代的中山,也有望通过广州地铁18号线,经南沙直达珠江新城。
如果说高铁加速了资源向城市群和中心大都市的流动,那么城市轨道交通则有利于提高大城市、大都市圈内部的流动速率。从广佛共建超级城市到穗莞互联互通,再到广清一体化,广州走出“云山珠水”,走出固有的城市格局,推开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资源要素加速流动的大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每一座城市都不是割裂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广州正在成为其中关键的连接器。
过去,广州的“星期六工程师”踩着单车,将最新的技术带到珠三角的乡镇。现在,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到佛山顺德,广州的博士们坐着地铁去顺德,今后他们还可以走得更远,去到东莞、中山等地的企业车间。如果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一张无形的知识交换网络,那么轨道交通的发展带来的则是有形的人力资源流动网络。
目前,全球开始了第三轮城市化浪潮,主要特点是通过强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交通和网络联系,全面提高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这个趋势在伦敦、巴黎、柏林、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东京、大阪等城市开始起步,大城市获得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正是顺应了这一新趋势。技术和知识在这里交换、集聚,资金流、人流、物流通过这里与世界对接、向珠三角分发。
美国思科在珠三角的行进轨迹印证了这样的城市发展趋势:在“牵手”广州后,思科将触角伸到了广州东边的惠州。思科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陈仕炜说,希望在广州做一个智慧城市的样本,进而延伸到珠三角及其他华南城市。
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格局显现,让广州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大脑”,而这也是广州未来重要的城市竞争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跨国公司就像一只蜘蛛,它在全世界布局,一点一点把各个布点连起来织成网络。枢纽城市格局不仅能够吸引全球布局的‘大蜘蛛’前来,还能让其编织的网络对外延伸、辐射。”
8、线下的千年商都,线上的超级入口
在商品交易主导的全球化时代,广州是人流、物流汇聚的线下中心。当知识与技术的流动成为推进全球化的新力量,世界范围内的数据和信息交换成为常态。作为传统贸易集散地的广州,广州能否从线下的中心转为线上的中心?
我们都知道,集聚商流、人流、信息流,本来就是一个城市商业的核心气质。前不久,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17年快递行业数据显示,广州快递业务量稳居全国第一,达到39.33亿件。按照2017年广州市常住人口1404.35万人计算,人均收发快递量达280件。
快递业务量前20名城市
这个数据,体现着千年商都的线下实力。广州靠近珠三角的制造业基地,有着强大的物流枢纽能力。电商巨头在华南地区的仓库、货物分拣中心一般都在广州或周边,这是由物流成本决定的,也是由广州的传统商贸优势决定的。
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座城市的电商企业集聚程度,数以万计的中小型电商企业活跃在广州。在线上,虽然没有BAT这样的超级互联网巨头,广州却仍然是线上的超级入口。
作为中国三大通信枢纽、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国际出入口之一,广州互联国际出口带宽超2000G,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互联网出口,国际局电路可直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实际上,作为中国互联网发达城市的广州,广州从未与互联网产业脱节过,每当互联网产业的新浪潮扑面而来,广州总有代表性的领军企业快速崛起。
从163邮箱开始,20年前的广州就已经走在互联网时代的前列。广州在第一波互联网浪潮中诞生了网易、21cn等公司,在门户时代和北京遥相呼应。在移动互联时代,广州也拥有微信、唯品会、UC、YY这样的互联网明星企业。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高新企业达到8700家,其中电子信息类的企业占到3699家。
广州天河的科韵路,被人们称为“小游戏帝国”,3.2平方公里创造了天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的半壁江山,高达近500亿元。以网易为龙头,天河聚集了5000多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位居全国第二。
2008年,人们说起电子商务大多只会提到阿里巴巴、京东,很少会关注到广州的企业。彼时,在广州,沈亚和洪晓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唯品会宣告成立。目前,唯品会的注册会员数超3亿,合作品牌超过20000个。前不久,腾讯、京东8.63亿美元“入股”唯品会,中国电商产业格局也由此有了新的变数。唯品会的新总部大楼,将安在琶洲,微信、阿里巴巴、小米、科大讯飞都将是沈亚们的邻居。
广交会之后,互联网的兴起对广州意味着更大的机遇。就在广交会展馆所在的琶洲,腾讯、唯品会、小米、国美等11家企业已开展实质性业务。根据规划,未来这里将集聚近十万高端产业人才,崛起千亿级互联网和创新产业集群。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与广交会高度重叠,一个线上、一个线下,这是广州这个千年商都的重新出发和再转型。
广州有着商贸中心所必需的一流的地理优势和硬件基础,包括空港、海港、铁路、陆路等,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入口者得天下”。知识经济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流正在变得比资金流和物流更重要,变得像土地、设备、技术那样成为人们组织生产的必备,广州能否像其过去一千年辉煌中所作出的那样,在新的发展潮流中总能塑造新的竞争力?
有人说,杭州出现马云也许是偶然,但是有着千年商业基因的广州,丁磊、张小龙们的不断涌现也许却是必然。IDG资本董事长熊晓鸽曾大胆预言——“下一个‘BAT’可能出现在广州!”
也许,不会再有下一个“BAT”的出现,但广州却还会是那个持续兴盛的千年商都,这样的城市全世界既然只有一个,就一定有其不断前行的魅力和动力。
【来源】南方+
【撰文】郑佳欣 黄少宏 朱伟良 昌道励 陈思勤
【图片】肖雄 梁文祥 符超军 吴伟洪 戴嘉信 罗斌豪
【校对】曹柏英
相关内容:
(编辑:毕凤至)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