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资本成长池报告: 三地交易所竞速新经济融资“冠军”

21世纪经济报道 庄可 ,谷枫 深圳、北京报道
2018-03-02 07:00

七大新兴产业在沪、深、港资本市场的分布各不相同。由于新经济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且规模为中小型,因此主要在深交所上市;同时到香港上市的企业较少,尚未形成规模。

七大新兴产业在沪、深、港资本市场的分布各不相同。 由于新经济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且规模为中小型,因此主要在深交所上市;同时到香港上市的企业较少,尚未形成规模。

3月1日,在谈及资本市场将如何加强对“四新”企业服务力度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表示,证监会将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支持“新经济”的发展。

自2017年以来,内地证监会对新经济企业的支持“有目共睹”,360在28日正式上市,4000亿市值成为A股亮点;与此同时富士康的IPO审核紧锣密鼓推进。但港交所的上市改革引发“鲶鱼效应”,“同股不同权”与“尚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等大招也让内地企业向往。

本文主要分析过去五年以来(2012年至今)中,资本市场对新经济企业的融资支持;以及相应地新经济如何让资本市场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分析沪、深、港三地资本市场中如何在新经济领域中“下棋”。

随着三地交易所今年深化上市改革,谁能提升竞争力;新经济融资“冠军”花落谁家,令市场倍受期待。

新经济成长力数据观

交易所对新经济的重视与支持已达到空前程度,港交所和沪深交所先后宣布将重点吸引新经济企业。(详见表4)

近期“新经济”三个字成为高频热词。据了解,国内“新经济”一词受到公众广泛关注,始于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当时他指出,各国要顺应全球新技术革命大趋势,推动以绿色能源环保、互联网等为重要内容的“新经济”发展。

但时至今日,新经济涵盖的行业和企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也不断有新的行业和企业加入新经济的范畴内。

华菁证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其公司对新经济有三个定义:即技术驱动;创新的商业模式;创业型企业。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大力培育新动能,应该从行业分布、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增速三个维度来探索新经济的脉动。”

而安信证券分析师陈果则认为:“所谓新经济,是指借由经济全球化浪潮所诞生的由信息技术革命驱动、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体系。新经济的特点是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投入,可持续的较快增长且符合时代产业发展方向。”

陈果进一步分析,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投入面对目前资本相对过剩,回报率下降,市场出清压力升高。如今,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本上升的局面,为了达到新的均衡,我国未来必然改变粗放的资本积累和低端人力资本投入,转向高人力资本投入和高科技投入。另外,传统经济的增长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而波动,而新经济更易适应经济环境的转变,拥有更大的潜力,增速保持相对较快且可持续。

根据上述的分类和描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筛选出目前市场主流认可的部分新经济行业,而目前A股市场上也有相关的代表企业。(详见表5)

为了更加直观突显新经济企业的特点,本文选取三个新经济行业与传统行业进行对比,分别是新零售与传统零售,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新材料与传统材料,其中选取了营业收入增速,净利润增速以及市盈率三个指标来进行对比。

首先本文选取新零售行业在“利润增长率”和“市盈率”两项指标上的表现。

当谈论起过去十年间受新商业模式冲击最大的行业,业内人士第一反应或许都是实体零售业,尤其是在目前网购已经成为消费者更加偏好的消费方式。但是从2016年底开始,原来已经被视为夕阳产业的线下零售资产突然转换身份以新零售的姿态一跃成为新经济的代表。

数据显示,目前新零售利润增长率非常快,高达74%,而相应的传统零售业利润的增长率仅有41%。相应地,市场也给出了更高的估值,新零售板块整体的市盈率为41倍,也同样高出传统零售业的28倍不少。(详见表8)

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行业的对比更为直观,因为部分新能源企业尚未盈利,本文选取“营收增长率”来比对行业成长性。可以看出以2016年的数据为标准传统能源行业目前非但没有增长,甚至还出现了下滑且幅度不小。与之相比,新能源行业营收增长率高达22%。市场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新能源的市盈率是传统能源市盈率的三倍之多。(详见表9)

如同上述两个行业,新材料与传统材料的对比也一目了然,业绩增速和市盈率都充分说明了目前两个行业的区别以及市场的认可程度的差异性。(详见表10)

除了上述三个行业之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选取了“数字阅读”两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来反馈新经济企业的特点。

2017年数字阅读两大巨头阅文集团和掌阅科技分别登陆港交所和上交所,而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数据也能够代表数字阅读这一新经济行业的成长性。

虽然分属两地上市,但财务数据方面两家数字阅读行业的新经济公司在各项指标上有惊人的相似性,如营业收入增长率都十分惊人,掌阅科技和阅文集团都非常高,另外在上市前的几年时间里,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也逐渐走高。

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数据很清晰地反映了新经济公司的特点,首先有着非常不错的成长性,这一点业绩增长率很直观地反馈了出来。其次,部分新经济公司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利润的增速也将快速提高,这与目前的传统行业相比有非常大的区别。(详见表6、7)

部分市场人士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了新经济企业和传统企业对比其他一些数据。

中金公司一位分析师便指出:“就我们观察海外上市中资股(香港和美国上市)的基准指数MSCI中国指数“新经济”板块自2011年以来便大幅跑赢所谓的“老经济”行业(能源、原材料、工业、房地产等),类似的,港股市场两大基准指数MSCI中国指数与恒生国企指数之间的差异,也可以视作“新老经济”之间差异的典型例证。”

以此来看,三地交易所愿意改变此前实行多年的上市规则和体系,与过去几年间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从新兴产业在经济中与日俱增的地位、“新经济”板块的盈利增长和市场估值的大幅领先优势中都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沪深港融资能力对比

而在融资方面来看,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新七领域”均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七大新兴产业在沪、深、港资本市场的分布各不相同。但整体而言,由于新经济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且规模为中小型,因此主要在深交所上市;同时到香港上市的企业较少,尚未形成规模。

这就意味着,在当下阶段,深圳资本市场相比较其他两地而言,对新经济企业的融资服务更为擅长,同时能充分体现该类企业的价值。但个别新兴行业的表现中,上海市场与香港市场的融资能力也不可小觑。

由于三地资本市场对行业归类的有不同的定义,因此本文仅以 “生物科技”、“新能源”、“环保工程”三个新兴行业举例说明。

首先,在新能源方面,受限wind对行业归类的传统方式,本文仅选取“太阳能发电”、“智能电网”、“风力发电”、“核能发电”四个细分领域进行整合统计。

数据显示,深交所在上述四个细分领域中,2012年至今共有24家上市公司,相较其他两地而言,远远排在第一位,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上交所与港交所表现相当,在此期间上市企业分别有12家与8家。

但在融资能力方面,上海资本市场的募资规模较大,2012年至今IPO合计募资达到218.94亿元,平均每家18.25亿。

港股资本市场的同期融资能力也强于深圳市场,首发合计募资72.67亿,平均每家10.38亿。而该组数据在深交所则分别为100.92亿、4.21亿,平均募资额远小于其他两个地区,与上市企业规模小不无关系。(详见表1)

其次,在生物科技方面,根据Wind对2012年以来上市的企业进行统计,深圳市场共迎来18家上市公司,其中在2017年上市的华大基因(300676.SZ)成为该类企业的明星公司,主要打造“基因检测”。

而上交所则有4家,比如同样在2017年上市的基蛋生物(603387.SH),也为基因检测行业。

港交所在这期间仅有2家内资企业,均为2015年上市,分别为金斯瑞生物科技(1548.HK)与昊海生物科技(6826.HK)。港交所在2017年6月就表示,在全球增长最快速的部分行业而言,香港资本市场占比很低,“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的市值占比只有1%。

从上述表现来看,深圳资本市场在“生物科技”产业方面也形成规模效应。

在融资能力上来看,深圳资本市场同样占优。根据Wind数据显示,深圳地区上述18家企业合计IPO融资97.55亿元,平均每家募资5.42亿元。上交所与港交所的合计募资虽然明显弱于深圳市场(分别为24.44亿、23.68亿),平均募资额则比深圳市场要好,分别为6.11亿、11.84亿。

因此,沪、港两个地区融资服务能力不输于深圳。(详见表2)

另一个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主要涉及“建筑节能”、“污水处理”、“绿色节能照明”、“垃圾发电”等细分领域,本文主要选取“环保工程”来做三地资本市场比较。

数据结果显示,三地资本市场表现“旗鼓相当”。

上交所共有8家该类公司在2012年以来上市,其中有5家为2017年新上市,体现出上交所发力的态势。但首发融资额在三地资本市场中规模最小。8家企业合计募资27.56亿元,平均募资额为3.94亿元。

融资规模最大当属港股市场,港交所同期共有5家内资股,IPO合计募资167.80亿元,平均募资33.56亿元,其中“中国能源建设”高达110.96亿元的募资额提高整体水平,除去最高值的平均额为14.21亿元。

而深圳市场有7家该类上市企业,融资能力与上海市场相当,首发合计募资额为33.24亿元,平均募资额为4.75亿元。(详见表3)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兴产业中,深圳市场要远远好过其他市场。比如“云计算”方面,深圳市场2012年至今有5家上市企业,IPO募资总和18.32亿元,上海市场仅1家上市,募资规模为3.18亿元。

放眼望向香港市场,尽管“去港股上市”并非多数内地企业的首选,但在2012年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仍有不少内地公司选择到港股上市,也已经逐步形成集聚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乏内地龙头公司。

在细分领域“电子商贸及互联网服务”中共有5家内资股,阅文集团(0772.HK)与美图公司(1357.HK)两家内地明星企业分别在2016年与2017年上市,成为当时港股市场的亮点,依次募资63.51亿、43.58亿。上市以后也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截至2018年2月28日,两家市值规模分别达到699.75亿、430.93亿。

而在“软件开发”领域,包括天鸽互动(1980.HK)在内的内地企业集中在2013-2014年间密集到香港上市,共有9家。

此外在“系统开发及资讯科技顾问”、“电讯设备”细分行业中,2012年至今亦迎来5家、7家内地企业。

三地追逐赛与蓄水池

随着时间步入2018年,三地交易所对内地新经济上市资源的抢夺战逐渐“白热化”。

因“估值低”的港股市场,此前一直不被内地拟上市企业重视;2017年港交所开启上市改革,多项大招解决新经济企业上市痛点。

其中,“同股不同权”则是最具竞争力的招数。

2月23日港交所上市改革进一步细化,“同股不同权企业”迎来更清楚的前景,若能顺利执行,将是港交所相交内地资本市场而言,最大的制度优势。

从2017年6月港交所推出的创新板咨询文件就可以看到,内地“同股不同权”企业潜力巨大。截至2017年6月13日的数据,116家在美国上市的内地公司中,有33家采用“同股不同权”,合计市值高达5610 亿美元,占美国所有上市内地公司市值的84%,相当于香港市场总市值的15%。而这33家公司中,18家正是香港市场欠缺的资讯科技公司,市值占比84%。

同时,文件指出,过去十年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内地公司在美国上市募资总额为340亿美元,占同期本港IPO集资额11.5%。

市场传闻称,内地第二批优质科技企业如蚂蚁金服、小米,或将成为港交所首批同股不同权的上市企业。

同时,港交所上市改革中,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较内地交易所而言,其率先在“尚未盈利”的尺度上迈开脚步。

此外,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A股上市审核环境中窗口指导较多,部分受内地上市政策影响的行业,也将分流至港股上市。

有券商投行人士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地IPO审核尽管加速,但否决率高企,大大增加了IPO企业的不确定性。

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目前仍被A股市场拒之门外;游戏企业受到较为严格的上市审核,一级市场人士普遍建议此类转道境外上市。

从上述情况来看,港交所抢夺内地新经济企业的意愿不可小觑。

而在内地交易所方面,沪深两地资本市场趋向“同质竞争”,沪市在新兴产业的布局迎头赶上。

根据Wind截至3月1日的统计,在已经披露但尚未审核的企业中,上海、深圳各有197家、213家。

从“Wind行业”归类上显示,“半导体产品与半导体设备”细分领域中,计划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有5家,深交所有3家,显示出上交所在该行业赶超的势头。其中,两家拟在主板上市的IPO企业赛伍技术、芯能科技2016年营业收入规模较大,分别达到15.27亿、11.49亿。

“通信设备”领域中,上交所迎来6家IPO企业,其中富士康当属“巨无霸”,2017年营业收入为3545亿元;此外长飞光纤2016年营业收入也有81亿元;深交所则有5家IPO企业。

但在“信息技术服务”与“互联网软件与服务”方面,深交所相比较上交所而言,依然保持优势。

而在前述比较的“生物科技”领域,有3家计划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其中甘李药业2016年净利润规模达到7.70亿;深圳市场则有2家IPO企业,净利润规模均为数千万。

(编辑:杨颖桦)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