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大师的惊讶:料到中国崛起,没料到速度这么快

21世纪商业评论 赵隽杨
2018-03-06 14:10

有关中国和中国制造,未来学大师的乐观和告诫。

说起1982年赖以成名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面》,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充满自豪,“你能相信吗?那本书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上整整存在两年,几乎每周都排第一。”这位年近九旬的老者,白发苍苍,坐在轮椅上,幽默地回应着《21CBR》记者的问题。

约翰.奈斯比特

36年前出版的《大趋势》中,约翰.奈斯比特预言,人类正在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化时代,且1929年出生的奈斯比特,早年专攻社会学,曾在肯尼迪政府时期担任美国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部长助理,1968年开始提供商业咨询服务。

1970年代开始,他带领一个50多人的研究团队,主要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 从200多份报刊、书籍中提取大量社会信息加以研究,总结当时的世界趋势,在此基础上每季度发布一份《趋势报告》。

1982年,奈斯比特推出力作《大趋势》,基于10余年的积累,从10个方面论述美国社会发展趋势,认为美国正在进行无情的结构调整,由“工业社会”进入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我们会沉浸在信息中,却渴望知识。”

当时即有批评认为,其运用的方法过于随意,结论受直觉影响过大,准确性难以保障,但是, 他的预言完美应和了当下的现实,其他的趋势判断也大体不谬(其中包括:国家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社会由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美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等)。

《大趋势》出版后,全球销量超过14000万册,约翰.奈斯比特本人迅速走红,一跃成为很多人的追捧对象,人生经历丰富多彩,本人成为享誉世界的“未来学大师”,四处讲演布道,甚至开公司、办大学,该书在1980年代翻译成中文,在彼时饥渴的中国知识界引起巨大反响。

《大趋势》主要以美国社会为参考,其后,约翰.奈斯比特逐渐将研究兴趣扩展到亚洲。1996年,他出版了《亚洲大趋势》,概括了亚洲八大趋势对世界的影响力,于2010年出版《中国的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同时,他在天津大学成立了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成为国内知名大学的座上客,现在,他和夫人多丽丝.奈斯比特(Doris Naisbitt),主要居住在维也纳和天津两地。

在合著的新书《掌控大趋势》中,奈斯比特夫妇讨论了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将地缘政治与大趋势结合分析,描绘了世界舞台上新角色、新趋势,其中,“中国”在书中成为高频词汇,奈斯比特认为,掌控将来的大趋势,必须要了解中国。

拥抱大势

21CBR:上世纪80年代,你出版了《大趋势》,在有关趋势的预言中,哪些发展出乎意料?

约翰.奈斯比特:首先,我没能预料到中国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我曾提到过,中国会迅速崛起,日本会缓慢衰落,但是,中国的崛起速度依然令我惊诧。实际上,中国就是抓住了大趋势的国家。现在,中国拥有优势,掌握大趋势相对容易,美国和欧洲就没有那么轻松,欧美掌握大趋势的前提是要认清现实。

另外,关于男女性别平等,我以为很快就会实现,现在看来,美国本土的女性开始捍卫自己的想法和立场,不过男性依然占据了主导话语权。

21CBR:在新书《掌控大趋势》中,你提到西方国家应摒弃固有观念,尊重中国的发展方式和思路。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中美两国会处于怎样的位置?

约翰.奈斯比特:我认为这是个关于平衡和角力的问题。中美两国对比,美国面积小一些,人口少很多,而中国面积大,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正在重新获得曾经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政府的治理方式和美国不同,美国是一个有着普世价值观的国家,意味着“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便要让所有人都这么做”;中国秉持不同的理念,相信“我们认为正确的事,仅仅是于我们而言;你们觉得正确的事情,于你们来说才是正确的”。

每个人都关心,中国是否会取代美国现今的地位和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及可能在什么时候取代。我对此没有答案。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确实是美国退出了,而中国挑起了大梁。如果美国能聪明一些,依然有可能保住地位的,毕竟美国的实力不容小觑。其实,世界需要更好的国际化管理组织,来解决移民等国际问题,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做了不少好事,尽管有时完全是出于自身的利益。

众多国家非常关注中国如何扮演新角色,尤其相邻的国家,有着这样一个庞大且有影响力的邻居,他们尤其会关注,我认为,对于任何国家——无论中国、美国或者欧洲,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自省非常重要。大家都有自己的视角,常常会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多关注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实现自我提升。

约翰.奈斯比特与新书《掌控大趋势》

21CBR:你提到,“一带一路”会是世界贸易的新秩序,“一带一路”倡议,是否可以理解为主动推动了大趋势?

约翰.奈斯比特:对,“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创造,是自上至下的过程,它不像信息科学的发展,是自发的,由下及上的。从上至下、有计划的倡议需要吸引参与,大家对此感到兴奋,这个过程不见得就比自发过程更难推进,前提是要敏锐抓住时代和世界的变化。

2015年,我到访哈萨克斯坦,“一带一路”倡议尚在构想阶段,当时哈萨克斯坦人已非常激动,现在有超过60个国家已经参与,虽然部分国家有迟疑,发展中国家对此普遍反应积极。西方有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只是一种新殖民主义,这显然是错误的。

有个词叫做“把握时机”,当你想要扮演某个角色时,就伺机行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具有前瞻性,看到了“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机会和可能性。其实,就像二战后美国帮助重建欧洲一样,并非因为美国人有多么热心肠,就是因为美国需要一个繁荣、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欧洲。

我认为,“一带一路”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为已有的经济体再次注力,二是为待起步的地区提供商业机会。现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已经包括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国家,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美国不能在南美洲也倡议一个经济带?真希望美国领导者也有这样的战略眼光,从不同的角度推进,毕竟这个时代的主题是合作,不仅仅是竞争。

避免狭隘 

21CBR:有研究认为,人工智能正逐渐取代人类劳动力,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是否会受到很大影响?

约翰.奈斯比特: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提升中国制造业大国的角色。50年前,我第一次到访中国,落后且贫穷,没有太多制造业。如今的状况是,中国强调创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向非洲国家转移,劳动力成本增加,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正在下降。

不过,中国非常聪明地布局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机器人方面已全球领先。基于此,加上中国有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在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会变得更加强大。

将中国的发展和西方国家做对比时,可以发现,中国在数字化方面早已领先,中国人特别擅长在已有技术上进行增强和改进,想想看支付宝、微信和滴滴,均比国际上对应的产品更好。

21CBR:特朗普政府鼓励制造业回流,中国工人需要担心吗?

约翰.奈斯比特: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已是世界大趋势,不同的国家对此反应各异,有些非常积极、充满动力,有些不断退缩。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让美国再次强大”的口号,倡导让制造业回归美国,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制造业的回流无法增加很多就业机会,现在的制造业不需要像杰拉尔德.福特(美国第38任总统,任职于20世纪70年代)的年代一样,雇佣大量劳动力。

我记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街上就有条幅写着:“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其实,这是个古老的想法,现在看来非常滑稽,不可能回到用手扳拧紧螺丝的汽车制造时代。实现特朗普的口号,方式不应是让美国回到以人工挖煤、切冰块的时期,太不现实了。当然,公司和产业未必会听从特朗普的,会在竞争中依然保持创新和斗志。单以就业而言,倘若国家在战略层面有所规划,引导行业提高科技水平,会更加有帮助。

21CBR:书中谈及中产阶级的作用,中国的中产群体有着普遍的焦虑感,美国的中产处于怎样的状况?

约翰.奈斯比特 : 在美国,阶级流动性不如中国。我从自己的孙子辈那里就能感觉到,工资增长几乎停滞十年,但是房价和租金高企,年轻人怎么可能买得起房子?

在美国,贫富差距正扩大,以前,一个人工作能获得的家庭生活质量,现在要由两个人承担,而有财富积累的人开始在南美风景秀丽的地方置业,破坏当地人的机会,抬高国际房价;而在发展中国家,成千上万的人可以跃升到中产阶级。

21CBR:就个人而言,该如何掌控大趋势?

约翰.奈斯比特:掌控大趋势意味着利用管理趋势、为我所用。许多人认为《大趋势》一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让他们拥抱转变。

由于社交媒体的发展,我们正在和越来越多与自身观点一致的人建立联系,变成共同观念或利益的团体,这容易导致视野狭隘,陷入陈旧思维或是对于事物过于乐观。作为普通人,如果要了解世界上的机会,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不断挑战和质疑自己的想法。

(编辑:陈晓平)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