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强化科技创新基因 打通产研对接通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杨蕊青 北京、广州报道
2018-03-08 07:00

“经济优等生”广东正将科技创新视为增长的重要引擎。

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要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力量作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语境下,科技创新是提升质量供给、产品供给的关键因素。凭借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政府的努力,广东目前已基本打通科技与产业对接的通道。在此基础上,以散裂中子源等项目为标志,广东正试图强化上游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以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支撑广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这将成为今后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看点。

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2017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首位。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年来广东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2.96%;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预计达3.3万家左右,是2012年的5倍,总量位居全国第一;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9516.92亿元,增长1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8%,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13.2%的增速也高于广东全省7.5%的GDP增速与6.7%的工业增速。

这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科技创新正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广东的科技创新之所以表现不俗,原因之一是珠三角地区有较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表示,珠三角地区长期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高新技术产业高度密集,国际化、市场化的商业规则日趋完善。这使得科研成果能找到充足的市场需求,与产业端对接交易。而创新驱动战略、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的落地,又顺应了科技与产业对接的市场需求。

在市场自发进行科技与成果对接的同时,广东正在推出各种举措打破机制体制壁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比如,近年来,广东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这包括率先建立科技计划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推进科技项目资金“放管服”,赋予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更多自主权,项目人头费最多可占60%;实行横向课题与政府纵向课题经费分开管理,赋予科技成果转化处置自主权等。

当前,广东省计划对标波士顿“128公路”和硅谷“101公路”,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正在建设的这条“廊道”,将贯通科研资源丰富的广州、科研成果转化需求旺盛的深圳,以及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

这条“廊道”的建设,恰好顺应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运行逻辑。在珠三角地区,研发端与生产端的对接,往往需要跨越不同行政区划的壁垒,而不同城市在科技创新链条的分工有所不同。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表示,广州科研资源、科研人才众多,本地却难以提供充足的市场;深圳有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却缺乏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东莞是制造业基地,过去缺少转型升级的科技资源。这就需要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有助于广州的人才、科研资源优势对接深圳的产业优势,从而带动广东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

强化原始创新

在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广东主政者还将目光瞄准更上游的原始创新。

相较于应用创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意味着更大手笔的投入、更高几率的失败风险。因而,企业人士往往呼吁政府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提出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愿景,相较于早前的“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分析人士称,这意味着广东在延续科技成果产业化优势的同时,增强原始创新、基础研究能力,从而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以支撑广东经济参与全球竞争。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珠三角地区市场化环境的完善,造就了应用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兴旺;某种程度也造成企业更重实际收益,而不愿投入或支撑风险更高的基础研发,从而抑制了原始创新的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此前也表示,广东还存在短板和弱项,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对标国际科技前沿还存在较大差距,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新动能不足等等。

广东省的决心,就是要补足原始创新、基础创新的“短板”。这是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程,其典型的标志就是引进重大的科技装置、建立重点实验室。

这项补短板工程至少在十多年前就默默开启,近几年某些装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而受到外界瞩目。例如,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经过的东莞市,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已成功实现“打靶”,意味着该项目实质建成。

类似这样建成或在建的项目,广东省目前还有7个,分别是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二期)项目、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国家基因库、惠州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这些项目落地的城市,同时也是科技与产业对接密切的城市。

另一值得注意的细节是,2017年年底,广东率先启动建设再生医学与健康、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等4家省实验室。

王瑞军建议,以在粤大科学装置集群、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联合香港、澳门的高水平大学和研究平台,支持广东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开展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在量子技术、新一代网络与通信、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型显示技术、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方面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

(编辑:王峰,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daicc@21jingji.com,wangfeng@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