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建议落实义务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峰 北京报道
2018-03-09 18:26

近年来,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一直是中国最受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之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新公民计划发布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以下称《报告(2016)》)显示,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7亿,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处于“流动”中;截止到2014年底,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大约为1300万,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为79.5%,仍有超过200万的流动儿童未能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只能在民办学校或者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大多数进城务工家庭往往因民办学校费用比较高昂,而将打工子弟学校作为随迁子女入学的主要选择。

而目前国内打工子弟学校发展状况却堪忧。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面临着无办学资质、无固定校舍、软硬件发展滞后、教师流动性大、公用经费补助无法落实等问题。越老越多的打工子弟学校由于受到政策和经费等影响已经或者即将关停。

以北京为例,《报告(2016)》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入学门槛提高后,同期小学阶段入学非京籍人数5.52万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14万人,较2013年分别减少了1.97万人和1.87万人,同比降幅分别达到26.25%和37.28%。2006年时北京共有300所打工子弟学校,截至2014年,北京市有127所打工子弟学校,八年间,这类学校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认为,制约打工子弟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费问题尤为突出,也最为根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5年1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提出: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他认为,此前国家财政对于义务教育经费的支付,是按照户籍划分,而非按照地方实际受教育的人数划分。比如一个贵州小孩跟着父母在北京上学,国家拨付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是给贵州,而不是北京。所以,实现义务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是保障流动儿童在生活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关键。

但在实践中,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涉及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责任,由谁承担、怎么承担、承担比例的具体问题仍缺乏具体细则,导致义务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的好政策迟迟得不到有效执行。

俞敏洪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流动儿童的教育,比城里孩子的教育还要重要,因为只有教育,能够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他们同样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

为保障中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的享受优质的教育机会,俞敏洪提出如下建议:

1、制定全国性的实施细则,确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中要求的义务教育“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2、进一步改革义务教育经费支付方式,建立全国统一的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体制。

3、扩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将流动儿童的入学率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4、国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民间力量举办打工子弟学校,政府根据学校接纳的学生人数拨付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并与公立学校享受同等待遇。

(编辑:耿雁冰)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