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春晨 北京报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
3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CEO刘伟。刘伟指出,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中,中国与世界,特别是美国的发展基本同步。虽然从整体实力来看,中国还无法和美国抗衡,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地,不过中国在人才储备、数据资源和市场需求上具有潜在优势,完全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就实现“弯道超车”,他建议,政府要努力将创新高科技企业的IPO留在国内。
把高新企业IPO留在国内
《21世纪》:今年,“人工智能”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身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家,你如何看待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目前的水平?中国的人工智能和世界先进水平如美国,是否存在差别?
刘伟: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中,中国与世界,特别是美国的发展基本同步,在靠近商业价值应用层面中美可以说是“并驾齐驱”。但在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创新土壤、人才储备层面和强人工智能应用方面,中国相较美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在应用端,人工智能可以按照智能演进程度分为弱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三个层面。中国在弱人工智能领域实力很强,跟美国也就20%至30%的差距;但到了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差距就被拉大到了5至10倍;在强人工智能领域,基本就难以和美国相提并论了。
虽然从整体实力来看,中国还无法和美国抗衡,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地,不过中国在人才储备、数据资源和市场需求上具有潜在优势。只要扬长避短,中国完全有可能占据人工智能领域的制高点,完全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21世纪》:“留住下一代BATJ”成为现在广泛讨论的话题。人工智能诞生了不少“独角兽”,你今年的提案也提出留住国内高新企业IPO的建议。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建议?
刘伟:近年来,中国高新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在许多细分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动能。高新科技领域投资投入强度大、投资风险高,需要资金的支持;同时,中国高新企业在国内上市,也是中国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体现。目前,需要资金支持的高新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BAT 这样的大型企业,一类是还没有上市的中小型科创企业。从企业层面来说,政府要努力将创新高科技企业的IPO留在国内。目前,我国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其中大部分IPO企业是人工智能企业,选择在海外市场上市,导致大量的技术与资产外流。
人工智能助力交通
《21世纪》: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广东要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轨道交通综合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目前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智能交通体系正在建立和更新。人工智能如何帮助智能交通体系体现“共建共治共享”?
刘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和车辆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与结构都处在大变化之中,现代便捷的交通运输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城市交通拥堵、城市交通安全和城市污染等问题不断显现。
近年来,针对城市交通治理,国家和各级政府也纷纷采取了各种措施,如限牌、限号,发展公共交通等,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累的拥堵“顽疾”。因此建议用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从源头和整体规划上加强城市交通治理。
在城市交通综合治理上,离不开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应建设和完善交通信息平台,加强数据资源汇聚、数据共享、数据质量管理等工作,需要政府协调推进,同时建立政企合作的公共服务和市场运营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另外,要利用社会渠道扩大公众服务面,构建政企联动的一体化出行服务体系,使交通参与者、运载工具、交通设施、交通环境这四大要素要达到全面动态感知的理想状态。只有当政府部门、交通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建立全社会交通资源统筹利用机制,才能从根上治理“交通病”。
面对增长迅速的海量数据,需大力推广和部署“城市交通大脑”,用人工智能管理城市交通,将所有人、车、路信息都接入系统,采集、调度、管理等都由“城市交通大脑”指挥完成。实现城市车辆基本无人驾驶;交通管理系统基本无人操作,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感觉不到拥堵的存在。目前,人工智能企业已研发推出了“城市交通大脑”并在相关地区落地应用,成为时下城市治堵的有力武器。可以说拥有这样的“大脑”,未来城市的出行将会越来越高效和便捷。
(编辑:耿雁冰)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