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谷振春 建议关注黑龙江人口外流 做好项目留人、产业留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佳昕 北京报道
2018-03-16 07:00

近年来,黑龙江人力资源流失现象在东北三省中最为严重,给经济发展带来四大问题,即加速人口红利期走向终结,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加剧空心化资源城市转型难度,加大社会保障体系运行风险。谷振春建议,国家应从宏观层面,对人才进行适当的调剂,制定“分类留人”政策,同时做好项目留人、产业留人。

大学生买房八折、送钱、送房、送户口……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已经爆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要素之一的人口,已成为各地争夺的资源。

然而,某地人口的流入必然伴随着其他地区人口的流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关注到了部分地区的人口流出问题。

“我建议关注黑龙江省人口外流问题,近年来,黑龙江省人力资源流失现象在东北三省中最为严重。”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谷振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谷振春建议,国家应从宏观层面,对人才进行适当的调剂,制定“分类留人”政策,提高蓝领(产业工人)群体待遇。同时,做好项目留人、产业留人,建议在黑龙江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园区。

科技工作者、产业工人流出严重

《21世纪》:你本次两会提出的建议内容之一为解决黑龙江省人口外流问题,目前黑龙江流出的人口主要是哪方面的人?为什么会外流?

谷振春:其实人口流出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黑龙江,总体来看,相对落后的地区大体上都会出现人才外流的趋势。

人才的外流,主要有两部分人才,一是科技工作者,二是产业工人,就是我们说的在城市工作的劳动者。

目前,发达地区有很多政策的吸引,特别是对科技人员,而且在发达地区产业工人的平均收入要比相对落后的地区高一些,很多人离开家乡,到发达地区工作。另外,像黑龙江的资源枯竭城市,如煤城、油城,有人可能对城市的发展前景不太看好,因此会到更好的地方寻求自己的未来。

《21世纪》:这种人口流出现象,会给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谷振春:近年来,黑龙江人力资源流失现象在东北三省中最为严重,虽然人口流失不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但外流人口的结构性问题一旦加剧,可能给经济发展带来四大问题。

一是青壮劳动力流失,加速人口红利期走向终结。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在外流人口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造成了黑龙江人口中位年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资源储备不断下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外流人口中年轻、高学历人群比例增加,呈现群体化倾向,人口存在结构性流失风险。

二是城镇就业人口的流失,阻碍区域经济发展。从2000—2015年的16年间,黑龙江城镇化进程中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减少了98.04万人,城市人力资源呈逐年递减的不利趋势。

三是人口外流加剧空心化资源城市转型难度。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黑河、绥化和大兴安岭等8个地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小于1。2010—2015年四大煤城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人口分别减少了5.3万、4.1万、3.1万和6.9万。常住户籍人口比低,使得城市面临空心化风险。

四是年轻人外流加大社会保障体系运行风险。2015年,黑龙江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为1.33,全国最低。2015年黑龙江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严重透支,收入比支出少183亿元,未来黑龙江社会保障基金体系运行将面临更大的财力支撑风险。

进行城市“除锈”,遏制人口外流

《21世纪》:目前黑龙江人口流出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谷振春:我的建议是,国家从宏观的层面,应对人才进行适当的调剂。目前来看,发达地区已经人才济济了,但相对落后地区人才回流越来越少,反过来会使该地区更落后,造成恶性循环,也导致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要以国际经验为参照,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平稳实现老工业基地转型过渡。欧美国家都出现过传统产业大面积衰退导致大量人口外流的现象,即形成所谓的“锈带”。这些地区后来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服务产业、重视技术创新,在政府扶持下呈现出了重新繁荣的“锈带再复兴”。

参照这些成功经验,国家应采取更加积极稳健的扶持政策,有步骤地实现城市“除锈”、产业转型,留住高级技工和“两创”人才,进而遏制人口外流,吸引人才回流。

其次,支持制定“分类留人”政策。国家应针对高级技工、企业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大学生创业人才四类重点人群,对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偏远地区实施分类引导策略,在人才租赁住房补贴、人才公寓、人才子女入学方面提供相对应的政策优惠。

我们有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项目,哈工大每年的留校生大幅度增长,很多人在这个项目上继续深造,甚至吸引了一些外地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来这里就业发展。

《21世纪》:你刚刚提到,人口流出有很大一部分是产业工人。作为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该如何留住他们?

谷振春:我认为,国家目前推崇的“大国工匠”,其实是一种引导,要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当前,“技工荒”是一个普遍现象。技术工人缺乏导致目前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差,劳动效率、管理水平、规模化程度都比较低,制约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因此,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打造工匠人才队伍。

要从顶层上设计人才培养与评价战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甚至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设立“工士”学位。

同时,提高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给予黑龙江等老工业基地一定的财政倾斜和政策倾斜。鼓励行业、企事业、社团和公民个人等各种力量办学,充分调动企业办职教的积极性。

要重视和尊重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建立起从升学到就业,从薪酬保证到权利保护的完善体系,让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也有可靠的社会保障和稳定的成长空间。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给予那些有突出贡献的技工应有的社会地位,激励一线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

《21世纪》:要“产业留人”“项目留人”,黑龙江在什么产业上有优势?

谷振春:我觉得黑龙江的优势产业,在于食品方面。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粮食总产量、调出量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但是,目前也存在问题,如加工产业链条短、技术创新水平低、物流成本高。因此,我也带来了在今年两会上的第二个建议,即在黑龙江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这对拉动东北地区发展,对国家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也是有好处的,反过来也会吸引人才回流。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wangjx@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