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桂兰黄,小吃界四大扛把子,吃货最爱哪一个?

南方周末
2018-03-16 10:37

单纯从知名度上看,沙县小吃由于在全国推广最早,所以它的头把交椅是撼动不了的。

一种美食的排名,依靠知名度排位实际上并不可靠,毕竟食物是用嘴吃的,不是拿耳朵听的。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沙县小吃桂林米粉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哪个是吃货的最爱。

福建省沙县小吃城。(新华社/图)

吃是中国人的信仰——地域性越是强势,食物也愈加美味,人的个性,就是食物的个性。

前段时间,网友们发起了一个中国餐饮界的“巨头评选”,竞争激烈,有鸭血粉丝汤、煎饼果子、重庆鸡公煲、隆江猪脚饭、桂林米粉、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四川麻辣烫等美食上榜。

不得不承认,一千个吃货心中,有一千种巨头排名。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在各地鲜明的特色吃食以外,走在不同城镇的大街小巷里,总能看到四家店的身影,它们的店面或大或小,店内的食客也是多少不一,可无论是南岭还是塞北,这四家店的招牌总会以相同的身姿静默地矗立着,它们仿佛彻底挣脱了地域的枷锁,在大江南北畅行无阻;又像是“四大金刚”,沉稳地守护着中国的边界线,看到它们四家并存,你的心一准会放到肚底:没错,这是在中国。他们就是——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桂林米粉和黄焖鸡米饭。

这四大小吃界的扛把子,在吃货嘴里,哪个是他们的心头好?

数量排名是:“沙兰桂黄”

单纯从知名度上看,沙县小吃由于在全国推广最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从福建省内向全国进军,所以,它的头把交椅是撼动不了的。再者,在这四小吃里,惟有沙县的背后有当地政府强力推广,换言之,沙县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各地风靡,人家是有组织的。

早在“1997年沙县就组建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1998年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小吃办),1999年又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定事业编制6名)。目前,这三个机构合署办公,分工协作,全面负责沙县小吃业发展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技术培训、维权保障和信息网络等服务工作。各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小吃办,分别配专兼职工作人员2-3人,专职负责从事沙县小吃业的宣传引导、组织培训、协调服务工作”。(出自李祚文《对沙县小吃业发展现状的考察与思考》)

你看看,眼红人家小吃能走向全中国的,先学学人家沙县是如何依靠组织计划和推广的。也正是因为持续不断地在做硬推,沙县小吃也才能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熟知。

而兰州拉面之所以能够紧跟沙县,是因为多年来它一直在以量取胜。从南岭到关外,从一线大城市到五六线的小乡镇,你都能看到它熟悉的身影。出门在外工作天天见它,好不容易回到老家居然也发现了它新开张的身影,走哪儿都躲不开,于是乎即便你从来没进去吃过一碗,时间长了也把它印刻在脑子里了。

一种美食的排名,依靠知名度排位实际上并不可靠,毕竟食物是用嘴吃的,不是拿耳朵听的。可一种美食若真从好吃与否的角度来排名,也完全做不到客观准确——人对口味的喜好各不相同,你觉得是珍馐,其他人偏偏弃之如敝履。也因此,若从口味上给四小吃排名,是分不出谁先谁后的。这样,另一个问题就随之出现了,既然依据口感分不出谁先谁后,那为什么全国这么多的小吃美食,偏偏这四个却广为人知呢?

桂林米粉。(东方ic/图)

唯快不破,风靡全国

这里有两大因素影响,第一是是食物的口感和做法,与社会节奏和大众口感是否契合。

农耕文化时代,由于地区之间交流不频繁,食物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烙印,因此各地的特色美食成为地区走出去的重要领头羊。但本地食物的“美”是基于本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口感习惯形成的,本地人喜欢的却并不代表它被推向其他地区后,也能被大众喜欢。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老北京人爱喝的豆汁儿。一碗豆汁儿就着焦圈儿,可以让一个北京人美出魂儿来,可外地人尝过之后的普遍感觉是,这玩意儿又馊又涩难以下咽,很难爱上它——这就是本地区的美食向外地推广的失败情形。

四小吃从本地走向全国的成功,正好说明它们各自具备的本地区味道符合了当地人,也进一步契合了外地人。口感的契合,让它们在对外扩张中找到了最佳的迎合点和最大的卖点。

从本地区的角度看,四小吃在各地不一定是最好的,却一定是在各方面最能迎合大众的饮食习惯的。

比方桂林米粉,从口感再到色泽,于广西境内而言,桂林米粉甚至还不如螺蛳粉。然而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螺蛳粉添加配料多且繁琐,有些配料(比如说螺蛳,北方就没有)离开了南方不容易找到,这就导致假如螺蛳粉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制作工艺和配料添加上,相比在广西就要大打折扣。而桂林米粉的制作,无论是在广西还是其他地方制作,虽不能保证它的口感跟在广西完全一样,但至少在配料上,省内外都是一致的。

可见,光是口感上的契合还远远不够,制作工艺和配料上的一致性,也会影响小吃的传播,事实上不管是沙县小吃还是兰州拉面,也完全符合上述标准。

兰州拉面。(新华社/图)

除了在口感和制作上要有共通之处,眼下社会一种美食能超越地域性风靡全国,还要跟社会习性以及节奏相适应。

无辣不欢如今是全中国的通行证,正好,兰州拉面里的三红(辣椒油红)和桂林米粉里的配料辣椒相映成趣。流行的口感,一定也是全国通行美食里的必备口感,与社会习性相向而行,也才能抓住更多吃货的心。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什么都提速了,吃饭也不例外。沙县小吃里,最早的“沙县四宝”——扁肉、拌面、炖罐和蒸饺,都是即来即吃的。即便是后来增加的卤肉、鸡鸭腿或者卤蛋等食物,仍然符合“可以事先准备好”的标准。食物事先备好,不必等到客人来了再做,对行色匆忙的大众来说,无疑是某种慰藉。兰州拉面和桂林米粉,也没有需要炒的配菜,煮面、下粉、添加佐料到最后端给食客,需要的时间也不是很长。

四小吃中似乎只有黄焖鸡米饭耗费的时间多一些,但在口感上占了上风的黄焖鸡,恰好修补了它耗费时间长的短板。再者而言,快节奏生活久了,人们偶尔也需要慢下脚步歇一歇——烹煮黄焖鸡的时间差,可以让大众体验一把久违了的慢节奏生活。

在第二层上,某一种小吃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自身的标签。名字不一定要好看和好听,但是一定要好记和好认。

简洁鲜明的店名,容易让人迅速记住并在以后很快回想起来。以沙县小吃和兰州拉面的店名为例,无论它们开在江南水乡,还是西北大漠,前者永远是红底黄体,后者是绿底白体。品牌的确立和不更改,是集群化和连锁化经营的前提。毕竟,能被人记得住的餐馆,才有可能被食客光顾。尤其当人们在出差旅途之中,由于身在异乡异地,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刻意找寻餐馆,而当一排的餐馆映入眼帘让人难以选择的时候,熟悉的店名和招牌,一定会勾起人们进去的欲望。这种状况下不一定是因为喜欢它,而仅仅是在难以抉择的情况下,向自己熟悉的情况无意识靠拢。

看来,保持一个店名的形式不改变,是让人们记住它并且光顾它的最根本前提。再加上口味上兼顾南北,时间上张弛有度,从而使得四小吃无往而不胜。

黄焖鸡米饭。(东方ic/图)

谁拔头筹,吃货自己说了算

如此看来,四小吃在口感上还是难以分出先后,而按照回头客的人数来比较,是一个海量的统计工程,因而,我们不妨换个思路。

人们对某一味道的偏爱,往往取决于这一味道的出现次序,当某种味道事先占据你的味蕾并且讨得你的欢喜时,想必这个味道的食物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将会成为你的至爱。

对四小吃而言,哪一个味道先占据了你的味蕾,并且恰好又被你所喜欢上,它就在你的心中脱颖而出了。事实就是,四小吃整体上的口感排名永远不会存在。毕竟,大众的口味习惯是差异化的,四家里谁排在第一位,只有自己说了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肯德基和麦当劳统一化管理运营,国内四小吃的数量优势虽然是巨大的,但由于连锁化经营模式太过松散,是典型的有组织但无组织管理,因此各地的小吃店事实上都是自我经营,旱涝自知。

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那就导致从业人员的参差不齐,先不说手艺的好与坏,但就店面的规划和营运环境,就是千差万别的。更不要说,各地区还有相当多的挂羊头卖狗肉情况。没有统一的规划标准,长此以往对四小吃品牌是一种消耗和伤害。为了咱们中国四大餐饮界巨头的更大发展,这个是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了。

行走在大街,你一边闻到了沙县的味道,一边又看到了兰州拉面的绿底大招牌。正街口,一群人正围坐在桂林米粉店外的矮桌旁,吃粉怎么能用瓷碗呢,应该像广西人那样,用不锈钢盆才正宗。不远处,从黄焖鸡米饭店里传出了食客的嬉闹。

这正是:沙县小吃卤肉饭,兰州拉面大碗端,桂林米粉爽滑辣,黄焖鸡里不放蒜。

最后想说的是,这真不是在给四小吃做硬广。

(来源:南方周末)

(编辑:张楠)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