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正实现深度联通,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日,知名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币安遭黑客攻击事件的发生,愈加引发人们对网络安全的关注。
“现在的互联网企业都知道要做安全管理,但不少企业对网络安全的投入仍存在犹豫和不足。”青藤云安全CEO张福说。
他进一步分析称,网络安全对企业来说就像是“奢侈品”。企业如果想做好安全管理,前期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相当大的。但巨大成本投入后换来的安全收益又是隐性的,没那么容易被感知。另一方面,市场上的安全产品往往只能解决很小部分的安全问题,企业需求和市场供给间存在很大的不匹配性。
面对这种行业现状,张福在2014年创办了青藤云安全,希望用自适应安全架构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把网络安全从“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在近四年的发展过程中,青藤云安全先后获得真格基金、宽带资本等的投资。2月26日,青藤云安全完成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宽带资本、红点投资、真格基金跟投的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与传统安全厂商的做法相比,自适应安全的方式体现出怎样的优势?青藤云安全在获得红杉中国投资后,未来将如何布局?
创业理念与Gartner报告不谋而合
张福曾是国内最早一批黑客技术研究者,而且在游戏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有过10多年的工作经验。在企业内部做安全业务的经历,让张福对安全行业的痛点有着深刻的理解。
“我很热爱安全行业,一直想找这方面的创业机会。2014年初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体现出国家层面对网络安全的重视。我想国家或将通过一些举措推动安全产业的发展,安全市场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就果断决定创业了。”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在创业初期,张福根据国家政策的解读和自身对安全产业趋势的理解,决定把自适应安全架构应用在产品设计中。但他当时的设计思路并不是非常完整,数月后,张福偶然读到Gartner一篇关于自适应安全的报告,这与自己的安全理念和想法不谋而合。由此,张福坚定了自己的创业道路,青藤云安全成为中国首家落地自适应安全的服务商。
张福解释道,自适应安全的概念:传统安全的理念是尽可能用围墙把自己围起来,以此抵挡黑客攻击。但在真正的黑客面前,围墙还是远远不够的,黑客总能绕开防御措施直达内部。于是自适应安全的方式被提出,即企业可以通过对内部数据指标的持续监控和分析,自动检测黑客是否存在。如果有黑客出现,企业再迅速响应和处理问题,避免后续损失的出现。
“自适应安全的设计就像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我们不需要穿上一件万能铠甲来抵挡病毒,而是可以通过自身免疫系统进行感知。如果病毒入侵,人体会出现症状,继而靠自身免疫或者医学治疗来消灭病毒。”他形象地打比方说。
张福认为,自适应安全产品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对安全领域的传统大企业来说,由于会影响其原有安全硬件产品的销售,他们或许很难下定决心转型做自适应安全。对企业客户来说,虽然现阶段购买安全硬件盒子的成本会更低,但硬件盒子只能解决安全的一部分问题。如果企业想高水准、整体性地解决安全问题,将耗费更多的成本。选择青藤云安全的自适应安全产品,将带来更优的整体效率和成本节约。
在青藤云成立的前三年,公司不断打磨产品,以技术团队成员为主。一直到2017年下半年,公司的销售团队才逐步成形。据了解,目前青藤云安全总人数为150人左右,其中产品研发和安全运营团队共有100多人,销售团队有20多人。
张福表示,2015年时青藤云安全的收入只有几百万,2017年公司收入已经达三千万元。销售团队匹配完整后,公司今年的收入或将大幅增长。从行业角度来看,2014年时网络安全领域的市场空间是300亿元的规模,但有预测显示,到了2020年网络安全的市场空间将至少是2000亿元的规模,这对青藤云安全来说是很好的发展机遇。
获投资人点拨:先做大企业客户
虽然青藤云安全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甚至在过去三年,公司每年都因人员投入的加大而亏损得更多。但资本市场对这家以技术为驱动的企业级服务公司,展现出加持的信心。
2014年8月,青藤云安全获得来自真格基金、云天使基金、丰厚资本的数百万天使轮投资。2015年12月,青藤云安全完成来自宽带资本、红点创投的6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2018年2月底,青藤云安全完成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宽带资本、红点投资及真格基金继续跟投。
真格基金董事总经理顾旻曼曾撰文写下这样一个投资青藤云安全后的故事:有天,张福打电话向顾旻曼请教,公司是否应该接受小米的订单。小米这样大规模采购的企业客户,对初创公司来说,存在不小的挑战。
张福的困惑背后其实是企业级服务公司面临的经典难题:究竟是应该先做中小企业的标准化市场,再服务大企业客户;还是先做大企业市场磨练产品的专业度,再降维服务中小企业?
为了让张福的问题有更好的解答,顾旻曼约上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一起跟张福吃饭。饭桌上,王强几个平实而切中要害的问题,让张福豁然开朗。青藤云安全也由此选择了先服务大企业的路径,连续拿下小米、平安、电信、移动等客户。
“先做大企业客户能够带来很好的品牌、不错的现金收入,这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很重要,对安全领域的公司来说尤其如此。”张福对记者分析称。安全是一个瀑布往下流的行业,所有对安全有需求的企业都希望能够用最好的产品。大企业对产品服务的要求严苛,有利于产品的优化及未来中小企业客户的开拓。反过来说,如果先做一款适合上万家中小企业使用的产品,未必能符合大企业的需求。
另外,大企业需要配套的售后服务,会对公司的内部人员设置产生影响。如果公司先做中小企业客户,很难再改变内部架构,向大企业客户方向转型。所以青藤云安全选择以大企业客户为主的发展模式。
青藤云安全的这种发展模式,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甚至在此次B轮融资启动后,张福在一周内见了5拨投资人,第二周就拿齐了5个offer。最终,青藤云安全接受了红杉的投资。
张福对此解释称,首先在自己创业所见的投资机构中,红杉是问问题很细致的一家机构。“他们问的问题多而详细,很多都问在点上,让人觉得它对安全是有深度思考和理解的。”他说。
同时,他认为获得红杉的投资,代表的是全球顶级基金的认可,对青藤云安全来说具有吸引力。此外,红杉作为全球化的基金,在美国也投资了很多企业。张福认为,红杉是有积累的,这些积累可能会为公司在未来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带来帮助。(编辑 林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