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一头绵软无力的黑豹

21世纪经济报道 柳莺
2018-03-17 07:00

柳莺

尽管《黑豹》在国内的市场表现不甚抢眼,这仍未阻止其成为北美开年最具话题性的电影。从目前态势来看,《黑豹》不仅商业表现惊人:连续四周成为北美票房冠军,全球票房超10亿美元,更在观众中引起了一次大型狂欢。这其中除了赞叹影片以另类视角讲述超级英雄故事的独具匠心,亦有从电影美学层面肯定其打破漫威叙事窠臼,并在充满视觉想象力的空间中,将黑人文化与未来科技感融合得令人心旌荡漾。导演克里斯多夫·诺兰甚至大胆预言《黑豹》将成为下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有力竞争者。

在政治正确风潮越吹越盛的北美本土,《黑豹》的走红并不难想象。平心而论,在漫威的序列中,本片质量偏居中游。它虚构了一个极度发达的黑人王国瓦坎达,并在超过两个小时的片长中引领惊异不已的观众凝视这个异度空间。影片讨巧地使用了西方观众烂熟于心的《狮子王》式的王子复仇结构,聚焦瓦坎达王子查特拉成长为一国之王的过程。在漫威系列的大部分作品中,往往一群英雄一言不合就干架。相比之下,《黑豹》在叙事上可谓耐心铺陈,留出足够的机会来展示查特拉和他所统领的帝国,这也让影片成为了一部节奏“舒缓”,甚至有些拖沓的爆米花电影。不过,《黑豹》究竟不是一篇具有批判力度的影像檄文,更不能看作黑人文化在大银幕上的复兴。影片的本质依然是一部基于视觉快感和白人主流社会一厢情愿的文化想象,带有浓浓工业属性的流水线产品。甚至可以说,在张扬的视听呈现表象下,影片是绵软、缺乏想象力的。

在电影中,瓦坎达被设定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地方,这个拥有罕见能源的国家,为防止外界因抢夺资源产生不必要的争斗,而始终严守秘密,以一贫如洗的面貌示人。而在国家内部,拥有不同政见的领导人们,对到底应当恪守缄默,以维护一方之安定,还是将其公布于众,继而帮助更多人而争论不定。不过,争论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任何政治秩序都逃不过全球化框架的吸纳,这一看似激烈的核心冲突,也因为其不可更改性,而在电影中被草草地处理了——故事中的大部分时间,查特拉都以心地善良但相对保守懦弱的形象出现。相反,他那拥有无上勇气的女友、无比智慧的妹妹,及掌握一支军队的女性将领,在支撑国家运转上付出了更多切实的努力。而他想要以柔和的方式继续瓦坎达繁荣的政见,也几乎不经论证地就被其他人更为激进的想法取代了。不可否认,影片在女性形象的呈现过程中的确做了一些不一样的尝试,将勇气与智慧赋予电影中最重要的三个女性角色。但与此同时,矫枉过正之感也渐渐浮出水面。在《黑豹》的设定中,庞大的瓦坎达帝国的秘密科技掌握在一个未成年女孩手中,而她那看上去难以置信的实验室中,竟然没有其他任何一个科学家的存在。瓦坎达的军队,就更被抽象为一队持长矛的部落装扮的女战士,主创似乎希望观众通过对于“女性力量”的自发性想象,来让影片所有省略的环节圆满而自洽。

电影中各方势力的博弈简单而潦草。不论是觊觎振金的白人反派,还是对瓦坎达施以援手的CIA探员,抑或是各个部族那些奇装异服的领袖,都以走马观花的方式匆匆登场,继而谢幕。大部分场景都匆匆带过,沦为只有概念却无内核的奇观式过场。正如在一篇有关《黑豹》的影评中,学者齐泽克所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这不是我们等待的那部电影,它描绘的图景不对劲。”他特别提到隐藏boss——瓦坎达挑战者埃里克在结尾的失败,代表着白人语境中,对怀有不同政治愿景的黑人团体的打压。

从北美独立电影起家的瑞恩·库格勒成为漫威最新超级英雄电影的导演本来就是一个值得反复深思的有趣选择。在拍摄了《奎迪》和《弗鲁特维尔》等以黑人为主题的中低成本电影后,他正式进军商业片领域,在大资本的保驾护航下,将对美国有色族裔文化与命运的描摹嫁接到了瓦坎达这一乌托邦空间——在这里,高科技物质振金带来的无穷生产力,满足了受众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五彩缤纷的黑人部落文化则负责呈现西方观众所渴求的异域风情。将导演的个体“晋升”渠道与影片所刻画的一国领袖成长史两相对照,不难发现《黑豹》走红的秘密——通过这部电影的班底,好莱坞再度展示了自己成为可以包容一切价值观的载体,它不仅负责将主创团队驳杂的理念落为银幕上的炫目现实,更吸纳着有色族裔电影人,使其进入庞大的工业体系。简而言之,通过帮助查特拉完成他的温柔复仇,瑞恩·库格勒也在娱乐圈错综复杂的权力阶梯上,向上攀爬了一大截。(编辑 董明洁 许望)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