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发布大语文产品体系:培养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峰 北京报道
2018-03-20 11:01

“此次‘大语文’体系的诞生,是顺应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教育政策,基于当下家长和孩子对语文素养提升的需求,也是学而思继去年品牌升级之后,落地‘给孩子受益一生能力’的教育目标的又一重要举措。”3月19日,学而思发布大语文产品,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说。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优秀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中国人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如果不能把这些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的偏离。”

“我们希望为孩子打开通向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通过科学的学习方式,激发孩子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夯实长远能力,以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李林说。

以“文”化人

“一个人在15岁以前阅读的东西,决定了他的一生。”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陈晓明在发布会上说。他在现场提出,文学作品会打开孩子们的心灵,给想象插上翅膀,让他经历身边所没有的另一个世界。

“不要以为语文课本就是语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知名作家曹文轩认为,阅读能改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想要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就必须阅读。

“看一本书,就等于接收了一个人一辈子的财富;读了十个人的书,就相当于从十个人那里接收到他们的财富”。作为部编国标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主编之一,他也是当代“大语文”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他认为,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是以阅读为窗口,打破时空的局限,给孩子更高远的人生体验。

“语文让孩子能够从身边的东西发现生活中的人性和美好。”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在发布会上说。他提出,要重视语文学习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如何让孩子因语文素养的提升而受益一生也是当下语文教育需要进行的探索。

张之路将“情怀”二字融入了语文的意义之中——不仅是广义的善良、悲悯,也是让孩子在写作中能感受“万物有灵”,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加一把钥匙。让孩子爱上文学、爱上经典,让优秀文学作品通过语文教育作用孩子的成长,是面向未来的“大语文”观引领下的创新所需。

“读书是一个公民的义务,也是责任。”曹文轩指出,“公民社会的质量由每一个公民决定。”自去年起,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立院校已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未来,更多民办教育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加入协力、积极响应和持续倡导,也将推动大语文在新时代拥抱科技和创新,为孩子们打好“中国底色”。

回归语文学习本质

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学习的目标,提出语文学科教育应着重于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中小学语文学习也应为四项核心素养的养成做好铺垫。

据介绍,学而思大语文全新产品体系即从激发兴趣为切入点,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全面改革。

内容上,通过结合大时代背景讲述文学经典,在对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中,感受先贤高洁的品行,关照历史,思考当下,让孩子从小形成立意高远的视角,心怀家国天下;除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还涉猎国外的经典文学读物,包括现当代的很多儿童文学经典,让孩子对语文学习的视野更宽广,对文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客观。

形式上,采用专业通俗化的教法,结合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同时借助科技的力量,通过绿幕合成课件的方式,还原历史真实场景,借用流行的歌唱、互动、游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体验式学习。同时通过学而思云学习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并利用云学习中的图书馆和素养微课等资源,帮助孩子善用碎片化时间,浸润式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除了在课堂层面的革新外,学而思大语文还联合中华文学基金会共建茅盾青少年文学院,并将携手北大中文系共同打造青少年演说活动。同时,学而思还推出人文游学产品。

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说:“真正的语文素质教育,是当孩子们长大成人时,他未必是一个作家、未必是一个语言学者,未必是一个语文老师,但所学的这一切,都让他的语言水平、儒雅气质、人文底蕴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因生活的忙碌而退却,成为他受益一生的能力和财富。”

学而思发布大语文产品体系,亦是其落地“受益一生的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据悉,学而思日前已先后对理科、英语(HE Plus)、大语文课程体系进行升级,旨在将“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融入知识学习。

学而思同时引入科技赋能。去年12月,学而思智能学习系统(IPS)升级为学而思云学习,提供“全场景”化学习体验。未来,学而思也将继续依托AI和大数据等科技辅助个性化教学,运用并推广更多创新型教研产品,赋能孩子的未来。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