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净值型产品发行量同比增6倍 真正净值化面临三道坎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俊丹 上海报道
2018-03-21 07:00

银行理财产品未来的合规最有难度的两点:第一,如何按照标准化投资;第二,不能期限错配。要满足这两点,在银行理财熟悉的投资领域中,债券投资是最佳匹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大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以来,4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在银行资管人士心中,对于新规最终的落地时间已经不再深究,如一位股份行资管部人士所言:“反正大方向已定,现在要做的工作很多,集中在怎么样快速转型。”

理财产品的净值化,打破刚性兑付,是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的重要要求,也是银行资管部当下的重点任务。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银行业已经大幅度迈开脚步落实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2018年一季度银行推行净值化的热情更加高涨。

对于做净值化产品,很多家银行都有共同的表态,即“严格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此前发布的新规征求意见稿对银行理财净值化方向和大原则都有了较明确的规范,而对于银行来说,把产品做成净值化本身不难,过去10年来多少有过尝试。有难度的是两点,第一,投资要标准化,即投资品本身的估值是波动的;第二,不能期限错配。此外对于行业来说还有第三个难题,估值准则的确定。

净值化转型迈开一大步

2018年开年,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8年3月中旬,中国理财网共有391只净值型产品登记发行;而2017年同期仅59只,且其中绝大多数为外资银行产品。

今年的净值型产品数量增长,主要源于中资银行的发力。根据各家银行在中国理财网上登记的数据,招商银行、工商银行、江苏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为发行产品数量的前五位,但发行产品数量差别较大。

另外,银行发行的净值化产品也分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前者定期开放申购赎回,后者是净值化的期次型产品。

如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所发行的净值型产品全部为开放式,城商行中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的净值型产品发行也以开放式为主。光大和兴业所发行的多只产品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开放期限的不同,月开、季开、半年开,以及更长的都有。

一位股份行人士称,将原来的期次型理财产品合并成定期开放申赎的净值化产品,是目前银行理财转型的一步,开放期限多元化,从7日、每月开放、半年、9个月开放等各类期限都有,基本参考过去的期次型。

这种形态与传统银行理财十分相近,也是目前银行净值型产品体系的主力军,在流动性和收益性间寻求平衡。

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趋势自2017年起已经非常明显。

今年2月,银登中心发布《2017年全国银行理财综合能力评价报告》显示,2017年银行理财净值化产品占比明显提高。例如部分城商行在2017年末相比上半年净值化产品占比提升20个百分点。净值化程度上,部分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净值化程度较高,其中部分外资银行的净值型产品占比达到90%以上。

净值化三大难题

观察目前净值型产品的特征,主要包括三类,一是T+0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二是上述定期开放申赎或封闭式净值型产品,主要投资固定收益品种;三是波动更明显的基金型产品,投资品种更广泛和专业化,包括二级市场、股权、量化对冲等。

市场上存续的净值型产品中,除了现金管理类之外,其余产品中绝大多数底层资产中非标资产占比颇高。

例如A股份行月开放和季开放的两只净值型产品,截至2017年末的底层资产组合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占比均达到30%。

B股份行发行的两只半年定开股权投资净值产品中,其中一只股票质押式回购占比33%,另一只股票质押式回购和回购型股权投资占比45%,这两种类型投资均视为非标债权资产,融资期限8-16个月不等。

根据新规征求意见稿中的表述,非标资产的到期日不能晚于封闭式产品到期日或开放式产品的最近一个开放日。依上述产品的模式,资金和资产之间仍存在错配。且其中也要求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的产品应当封闭式管理,退出日不得晚于产品到期日。

对于今年新发行的净值型产品,某股份行的一位投资组合经理称,与以前的产品模式无异。换句话说,大部分还是延续了预期收益率时期的思维。

回到开头所说,从银行角度,理财产品未来的合规最有难度的两点:第一,如何按照标准化投资;第二,不能期限错配。要满足这两点,在银行理财熟悉的投资领域中,债券投资是最佳匹配。

按照上述能力评价报告的描述,产品净值化比例提升的同时,2017年理财产品投资标准化资产规模也在增大。

数据显示,理财投资债券、银行存款、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同业存单等标准化资产,金额较2017年上半年的增幅为2.89%,占理财投资资产余额的67.56%。以理财资金投资债券为例,2017年末较上半年的增幅为4.59%,债券投资占理财投资资产余额的42.19%。

主动谋变的多种方式

“现在主要还是从无到有,下一步会从有到专业化。目前还是比较同质化,第一步完成后产品类型、标的、结构之间各银行差异化会逐渐体现出来,这个过程至少要1-2年。”一位银行资管部副总认为。

当下监管趋势选择了先统一大原则,第二步再统一技术细节,如估值体系、信息披露体系、不同类型产品的区别化准则等。

“这个过程将相当困难。”上述人士称,同一笔资产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估值,体现在结果上的差异极大。目前银行之间有所谓‘约定俗成’,但距离整体统一还很远,因为结果差异,各家必然都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因此,未来估值方法的细节确定对于规则制定者将是难题。

从产品本身和投资规范两方面看,目前现状为新规产品一定是净值型的,但净值型产品不一定就是合规的,因为“规”还未最终明确。

另外,就银行来说,在资产端的调整压力之外,还面临解决资金无风险偏好与资产价值波动之间的矛盾。

银行理财现有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低风险偏好型,如果在新规正式落地后,实现资产以公允净值波动,逐步减少非标,并加入更多的标准化资产后,保持净值的稳定性将是维系既有客户的一个关键。

提升自身投资能力和与更多探索管理人合作委托管理模式,是多家银行现在的“两手抓”,完全依靠前者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可能性较低,以前者辅助后者做MOM/FOF的形式或许更为可行。

去年下半年以来发行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中,已有多只少配、不配非标,增加第三方主动管理净值类资产、结构化MOM/FOF投资等投资类别。

面对银行的需求,私募、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各类非银资管机构也在主动探索与银行的合作。

另外,也有银行资管部人士提出,除了配合既有客户的风险偏好变革产品,在业务本身向投行化方向发展,为好的投资机会资产寻找风险匹配的资金,也是一个探索方向。

方向已有,但身处迷雾之中难见明确的路径,想冲出迷雾,主动谋变才是王道。(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