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共享、柔性定制、ODM 传统外贸工厂上演“变形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夏旭田 桐乡报道
2018-03-21 11:49

外贸低迷、产能过剩、库存高企的背景下,一大批外贸企业正在转向内贸。此间这些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工厂正在积极拥抱互联网,产能共享、柔性定制、ODM等“新玩法”风潮渐起。

耿亚贞的制衣厂呈月牙状一字排开,一头承接来自卖家的个性化订单,并将订单的数字要求做成实际的版型,中间的横机车间织出不同色彩与大小的衣片,另外一头则是缝合成衣。

3月20日,位于浙江桐乡的这家工厂机器轰鸣不辍,工人每日工作近十个小时。这一场景在针织毛衫厂中并不多见:因为3月是加工企业的淡季,一般秋冬装的加工都要在下半年开始,而在耿亚贞的车间里似乎看不出淡季旺季之分。

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在旺季时她的工厂不得不超负荷运转,而在淡季时机器设备与人员又存在闲置的问题,几年前她在1688平台上开始推动产能共享,来自线上的订单让工厂没有了淡旺季的差别。

“在这个平台上会发布我们的制造、设计能力,平台会根据大数据精准地将我们的产能对接给相应买家,我们不再大规模地做流水单,而是根据特定需求小批量生产,但是我们返单非常快,这样能够快速对市场做出反馈。”

此前她的工厂主要承接外贸订单,利润微薄,经营艰辛,而拥抱互联网的“新玩法”让她尝到了甜头。“以前我们工厂只是一个居民区中的小作坊,通过淘工厂的共享产能,我们不断正规化,营收也连续几年翻倍地增长,第一年是500万,第二年是1200万,去年是2000多万,今年我们估计会超过5000万。”

在制衣行业,耿亚贞的工厂是一个传统外贸工厂“变形”的缩影。

随着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的增加,产能过剩、库存高企等问题日益显现,中国一大批外贸企业正在转向内贸。这类工厂此前接海外订单的时候,单量非常单一,利润微薄,只是一个传统的做流水单的劳动力密集工厂,而进入内贸市场以后,这些企业普遍面临着市场需求无法预测、缺乏销售渠道、缺少设计与品牌等问题。

沈培兴的工厂此前正是面临这些问题。同样位于桐乡的这家工厂几年前将重点从外贸转向内贸,他的工厂具有设计打款的能力,但在打开国内市场尤其是对接销路上一直没有抓手,过去四年沈培兴一直在尝试和线上销售结合。

“为了找到可靠的合作伙伴,此前我们的销售团队在淘宝天猫上按类目一家一家去联系他们客服,以致于外地客户都认为我们是骗子,经常会被拉黑。”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由于白天客服遇挫太多,沈培兴甚至总结出规律:晚上9点后联系,此时客服已下班,会有老板自己当客服从而获得沟通订单的机会。然而匹配程度依旧极低,“打100个电话有一家意向客户就已经万幸。”

三个月前,他开始加入淘工厂。据其介绍,入驻不到10天就接到1700多件(11万)的订单,之后又返单5万、2万,最近又有返单,连续追加了3次订单。他表示,传统的外贸一笔订单最多追加一次,而在平台上共享产能后通过小批量定制能连续多次快速返单,这改善了工厂的效益:去年公司销售规模3000万,今年预计翻倍。”

类似顺风车的拼车功能,淘工厂平台会把有生产需求的商家和有生产能力的工厂,借助大数据进行精准匹配。分析同类商家和商品聚合,预测商家预期销量,数据传递给工厂灵活调节工厂产能。

阿里巴巴中国内贸事业部淘工厂业务总经理袁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淘工厂这一平台已经做了4年多的时间,其初衷是要做C2B,实现有效的商机再分配,进而做到“需求聚类、精准匹配、好商优先”。

他希望这一平台能将中国各个产业集群中的工厂分门别类地挑选出生产能力过硬、服务到位的工厂,将工厂的真实情况进行数字化孵化,“由于每一张订单都是在线上呈现的,根据这些数据,我们把工厂的能力变成了数字化的模型。过去做生意靠的是信誉与口碑,这是不透明的,而这个平台相当于将过去的形式在互联网中透明化,据此打分并分级,然后将此开放给相应的客户。”

而在另一端,这一平台根据淘宝、天猫等方面的零售数据做大数据分析,把卖家分门别类聚到一起,然后将选出来的工厂与相关的客户资源实现精准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传统厂商在面向互联网的转型中,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各类设计创新的元素,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相当一批企业正从OEM往ODM转型升级,即从单纯地输出加工能力,升级到输出设计能力。

袁炜表示,其平台希望通过推动传统工厂升级,进而为缺乏设计能力的买家赋能。“设计能力将在平台上得到买家的第一时间的认可,我们也乐见这些企业与外部设计师连接,提升设计能力。同时,推动设计协会企业通过产能共享的方式和其他加工企业形成联合工厂,也能形成合力为买家赋能;此外,平台也会定期组织加工企业抱团参加各种时装周,这有利于加工企业的升级。”

而这也是耿亚贞更为珍视的一个机会。“依托淘工厂平台,除了共享闲置产能外,更大的价值在于能够拿到离市场更近的订单,直接和潮流趋势接触,这在传统加工厂是不可想象的:各大秀场那种参与感,对潮流的嗅觉,能够大大提升我们的加工工艺和能力,也为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米兰参展、深圳走秀、上海时装周、五月北京走秀,耿亚贞这样一家数十人的小微企业成了各种时装周的常客。

而沈培兴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特色汉服定制方面。据悉,他的工厂已经能为APEC国家领导人定制礼服,这家工厂申报了手工盘扣、手工针技法等多项服装的非物质文化人传承人项目,并申请了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

(编辑:吴红缨)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