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港平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2018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于3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安永会计事务所中国主席吴港平在论坛期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已经从早期的资源等重资产并购逐渐转变,在技术、消费类型的投资上不断加码,而在“一带一路”沿线还是会以基建投资为主。
此外,吴港平指出,目前中资在欧美投资受到一定限制,这是相关国家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企业应该更多地表明其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以打消当地政府的疑虑。
投资趋于理性、谨慎
《21世纪》:如何看2018年中国海外投资的趋势,将呈现哪些特点?
吴港平:相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会慢下来,还会继续。因为中国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也有足够的实力、技术、经验在国际上更好地展开竞争。但方向会有所改变,早期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是投资资源类项目,包括矿、石油,后来还在房地产项目、(足球等)俱乐部等中进行了很多的收购。目前这一类的并购已经减少了很多,未来则会在科技创新领域加快走出去。
现在中国在研发上投入很多,海外一些国家有新的技术,中国也希望收购过来。另一方面,则会是消费类型的投资,中国企业有兴趣在国际上收购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自己创造品牌并被国际市场认可,需要很长时间。此外,随着未来“一带一路”相关的投资加快,包括在电厂、高速公路、港口、新开发区等基建类的投资,未来投资也将增多。
总之,未来企业投资的方向会与国家政策符合,买市场、买品牌、买技术。
《21世纪》:你对走出去的企业有怎样的建议?
吴港平:尽管去年以来,包括今年一季度,投资速度有所减慢。但不必为减速而担忧,投资不能“一窝蜂”,在过去的投资,有一些不够透明,交易的目的不是很清楚,这是国家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投资应该讲求质量和价值,目前中国的企业在财富500强企业占比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需要国际化,也就会继续走出去。但是相对过往的步伐,企业投资会更谨慎,以前的投资已经交了不少学费,在尽职调查、评估方面会较以往更加认真。
提升海外投资的质量,具体而言,是不能够像过往一样“拍脑袋去做”,需要考察项目是否和企业发展战略一致,有没有协同效应;还需要看项目的回报率,多少年能够回收投入。
对于对外投资的企业来说,项目回收不单单是要看最后的利润,在服务费、特许权使用费以及转移定价等等方面企业都需要考量,目前中国的企业在收购并购层面,有经验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和企业海外投资数量相比远远不够,在人员配置上企业还需要多看、做好工作。
企业走出去应发挥市场作用
《21世纪》:如何看当前海外投资风险?如何管控风险?
吴港平:在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中,我们需要对回报率、当地政治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考量。从地区来看,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的需求会很大,我们的客户中的投资很大一部分投向这些地区。
而在欧洲和美国的投资,近期我们看到了一些收紧的案例。整体上说,欧洲相对美国而言会比较宽松、理性,所以在我看来欧洲还是存在一些投资机遇,近期吉利购买戴姆勒奔驰股份的案例就是一个佐证,除非一些收购真正威胁到了相关国家的国家安全,不然对于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的影响还是有限,算比较理性的。
而在美国的投资则有些不一样,我们看到中国有几个在美国的项目投资都没有获得通过,企业在做足功课的同时,还需要国家层面的解决方案。加上特朗普政府的做法现在很难猜,在我看来,未来短期内赴美投资还是会受到比较大的限制。但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已经很难避开,看重某家美国企业还是会对其投资,在目前投资环境下只能说尽量淡化政治色彩,让美国人认为这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行为,同时强调投资不会影响整个行业的生态,以及对当地的贡献等等,富士康在美国的投资所强调的创造就业机会、对美国经济发展能够带去哪些好处等等,这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案例。
总的来说,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对于中国的投资会比较谨慎,中国的崛起速度让这些国家感到担心,有些时候他们所谓的国家安全指的是,当中国的企业来到这些国家之后,当地政府害怕当地企业竞争力不够,甚至害怕中国企业会垄断当地的这个行业,改变被投资的行业板块和市场生态环境,这是他们的担忧。这种担忧很正常,但也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工作。
《21世纪》:“走出去”的民企普遍面临可持续融资的难题,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有效解决途径?
吴港平:很多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把风险转移给了国家,因为这部分资金来自于内地的银行,成为他们所谓的“融资”,我认为这些民营企业需要改变,需要有海外平台,使用国际上的钱,减少对内地资金的依赖性。打个比方,可以在香港成立负责国际业务的总部,把香港作为融资平台,利用香港这个国际化金融平台筹集资金。
民营企业需要理解的是,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不能把所有海外投资的风险都转移到内地的银行,也需要通过像香港这样的海外资本市场融资,从长远来说这样的方式会更加稳妥。
此外,香港近期也在资本市场层面出台一系列的改革、希望吸引更多“一带一路”的项目、公司在香港融资。而海外市场的融资成本可能还比中国会低,所以企业在香港融资也是企业可以考虑的方式,香港政府也非常积极。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香港可以成为筹集资金、资源的平台,促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业投资。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香港可以更好地融入国家的发展。在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香港扮演的角色不同,“一带一路”对内地、对香港都很重要。
香港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扮演融资平台的作用,因为香港的企业在基建方面的经验比内地还是差了许多,而在融资方面却比内地有着一定优势,也能够帮助这些民营企业解决资金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港口等方面仍有短板
《21世纪》: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透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个大战略,意义重大深远,目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已经基本完成。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这些城市能够怎么做,比如说深圳如何发挥创新优势?
吴港平: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三地协力合作,我认为在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不要刻意寻求谁的龙头地位,而是应该在大湾区的不同区块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比方说,深圳的创新和科技在大湾区中比较领先,而香港是一个较好的融资、金融的中心,再加上其他城市,实现各个城市之间的良好协调,扮演不同的角色,我认为这个会很重要。在过去一直是珠江的东岸发展比较好,因为西岸在交通设施上不是非常便利,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交通设施完善后,像中山、珠海等城市也能够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应该是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起到一个协同作用,而不是相互竞争。像世界上著名的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还有纽约湾区,在形成湾区的时候不尽相同,像东京湾区的话,日本90%的经济都源于东京湾区,这个是难以复制的,但是这些湾区还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有着很强的参考价值。像东京湾区有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加上高校以及PE/VC等金融机构,配套设施的完备使得东京湾区有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要做的和要改善的还有很多,我认为广东的一个短板就是高校的缺乏,尤其是有名的高校很少,这在整个大湾区生态系统中是一个缺失。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里的港口还比较分散,如果把广东的港口整合起来,减少港口之间的竞争将会形成规模效益,像纽约湾区就对港口进行过整合,而不是单个发展,机场也是如此,需要整合,避免资源的浪费。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需要国家层面出面,形成一套让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都认可的规划,互相之间应该各有取舍。(编辑:辛灵,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xinlingfly2007@163.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