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科创“准独角兽”榜单:42家公司入列,技术创新企业崭露头角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坪 广州报道
2018-03-30 07:00

该榜单的筛选标准为:注册地址在广深莞、公布了五年内融资数据,且融后估值在1亿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8-62.8亿元)之间、尚未上市、成立不超过10年的企业。

解码广深科创走廊“资本创新力”之五

在创新经济的大潮中,广深科创走廊的产业转型正在加速。在上次的“南派独角兽”专题中,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和云计算行业在广东的蓬勃发展。此次专题我们调研了广深科创区域的生物科技行业,有处于世界技术前沿的深圳AI医药公司,还有此前以传统制造业见长的顺德,也在凭借生物科技园区进行产业转型。

创新同时也在其他新兴行业发生,本次推出的广深科创准独角兽榜单,涌现了不少技术创新型企业,这些“小露尖尖角”的准独角兽们,未来或将成为广深科创走廊的新兴力量。

(巫燕玲)

资本市场对“新经济”的热情在催生了一波“独角兽行情”之后,也将具有潜力的准独角兽企业推向了下一个“风口”。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投资重心转移到了挖掘“准独角兽”上。

在上一期《解码广深科创走廊“资本创新力”》中,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了《广深科创走廊“独角兽”企业榜单》,分析了15家广深莞三地的独角兽企业。在这一期的报告中,我们将目光瞄准了广深科创走廊的潜在发展力量——“准独角兽”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Wind数据、广州市政府、IT桔子、长城战略咨询网站等公开信息,结合企业采访结果,整理出了目前广深莞三地准独角兽企业榜单。

该榜单的筛选标准为:注册地址在广深莞、公布了五年内融资数据,且融后估值在1亿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8-62.8亿元)之间、尚未上市、成立不超过10年的企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满足上述条件的“准独角兽”企业合计42家。其中巴图鲁、暴风TV、越秀租赁等5家企业虽未公布融后估值,但最新一轮融资额已经超过1亿美元,因此报告也将其纳入了榜单之列。

榜单显示,在37家公开估值可查的准独角兽企业,总估值合计721.72亿人民币(约合114.72亿美元),而另外5家未公开估值的企业,总融资额合计50亿元人民币。

技术创新企业涌现

《广深科创走廊准独角兽榜单》显示,准独角兽企业的估值大多集中在10-20亿元人民币(约合1.59亿-3.18亿美元)之间。

37家公开估值可查的企业中,估值为10-19.99亿人民币的企业有19家,占比51.35%;估值为20-29.99亿元的企业有10家,占比27.03%;估值为30-39.99亿元的企业有3家,占比8.11%;估值在40亿以上企业和10亿人民币以下的企业分别为2家和3家。

其中,主打新零售的奈雪の茶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大数金融分别以6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登鼎“广深莞准独角兽企业”之最。

从成立时间来看,上榜的准独角兽企业皆为2007年之后成立的企业,整体偏年轻,大多数企业的成立时间在5年之内,32家企业成立时间在2012年之后。平均每家广深科创走廊的准独角兽企业,养成时间为4.24年,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和创新性。

一众“小年轻”中,2014年成立的企业最多,有16家,占比38.10%;成立于2015年和2016年的企业均有4家,目前尚无2017年成立企业上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轻企业所处行业也非常“新颖”,多分布在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领域,分别为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娱乐、车联网、教育、高端制造、智能硬件、企业服务、大数据、医疗健康、新零售、生物科技、融资租赁等行业。

与“独角兽”榜单相似的是,电子商务、车联网、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行业仍占多数,但整体比例明显降低,技术创新正在逐渐逼近模式创新。其中,准独角兽企业队伍中涌现出大量科技密集型行业,人工智能(7家)、高端制造(3家)、大数据(1家)、智能硬件(2家)、生物科技(1家)等新技术领域崭露头角,这些企业总数占据榜单的33.33%。

不过,尽管新技术在广深科创走廊迅速萌芽,但互联网金融行业仍以绝对数量优势成为准独角兽企业中最不容忽视的阵营。

对此,格上理财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景卉在3月14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是个大行业,国民财富有多少,这个行业就有多大,大行业更容易出现大公司。

数据显示,42家准独角兽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占据9家,占比达21.43%,企业总估值超过195.27亿元。其中,估值最高的是大数金融。

3月27日,大数金融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时称,2017年7月大数金融完成了C轮融资,融资额为8亿元,由PAG、春华资本领投,红杉资本全比例跟投、光大控股跟投,公司融后估值达到60亿元。

奔跑的“准独角兽”

随着“独角兽”估值不断刷新,越来越多高速成长的准独角兽进入了投资者的视野,孵化独角兽企业渐成风尚。

珀源基金公司董事长吴国平曾在专栏中指出,目前已经是独角兽的企业,一旦上市,能赚的估计只有情绪疯狂的钱,那钱来得快去也会很快,不如静下心积极去寻找和挖掘未来的独角兽来得更踏实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准独角兽企业的融资在近期呈现出爆发状态。据记者统计,42家准独角兽企业中,有21家企业于2017年公布了最新一轮融资,5家企业在2018年完成最新一轮融资。

不少企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访问时表示,公司近期已经或正在推进新一轮融资,但尚未对外公布。

如刚于3月25日公布C1轮融资结果的金斧子,已经马不停蹄地推进了下一轮融资。3月28日,金斧子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在3月25日了公布C1轮融资的结果,投资方春晓资本、京基资本和金斧子老股东,融资金额为1亿元,目前C2轮融资正在稳步进行中,时间不会太长。

同样融资进展神速的还有格隆汇。去年11月,格隆汇刚刚完成了A轮融资,融资金额达到2亿元。据格隆汇内部人士透露,短期内公司还会发布A+轮融资,另外,公司还有2-3年内于A股上市的计划。

距离A轮融资已经过去13个月的达闼科技,近日也有了新的融资进展。3月27日,达闼科技一位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公司目前对外公布的估值为4.2亿美元,但四月份公司拟发布B轮融资。不过,对于B轮融资后公司估值将会如何变化,该工作人员未作回应。

(编辑:巫燕玲)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