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泰科技获谷歌投资: 以AI驱动新药研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谭楚丹 深圳报道
2018-03-30 07:00

当“人工智能”遇上生物,会发生什么?深圳的一家生物科技企业——晶泰科技(XtalPi),正在满足市场对上述组合的想象力。

1月24日,晶泰科技宣布完成 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该笔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谷歌跟投。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Mobvoi、触手后,谷歌在中国的第三笔投资;同时A轮投资方腾讯继续追加投资。此外,现有投资方还有真格基金与峰瑞资本。

一家成立仅四年的初创企业,为何能吸引众多大咖的投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采访了晶泰科技,试图了解支撑公司估值的创新基因。

狙击行业痛点

这家受红杉、谷歌、腾讯青睐的人工智能医药研发公司,坐落在深圳车公庙路段,对面正是招商银行总部大楼。

公司正迎来新的飞速发展阶段。总经理马健告诉记者,深圳团队目前有50名员工,未来还将招兵买马,预计到年底扩充至80余人。同时办公室场地也要扩大,“我们很快要搬进新的办公室,那里的写字楼将会有一整层是我们的办公场所。”

而在四年前,它只是一个成立在MIT(麻省理工学院)校园内的三人创业团队。温书豪、马健、赖力鹏三名创始人在攻读物理博士后,因身处“药谷”波士顿,受当地生物医药创业氛围影响,决定跨界进入早期药物研发。

他们的创业方向是“药物晶型预测”。马健向记者解释,药物晶型的形成来自有机分子的相互作用,早期药物研发其实就是设计分子,并把分子做成晶体,然后做成药剂,“在这个过程当中,用到了计算化学,包括人工智能的算法,这与我们的知识背景吻合。”

药物晶型是医药行业中的核心环节,同一个分子的不同晶体结构,在人体体内会出现不同溶解度等特性。“好比一个碳原子,既可以是金刚石,也可以是石墨,两者物理性质差别天壤之别。”马健比喻称。

同时,不同晶型的稳定性千差万别。药企在早期研发时,最关心的是能否得到一个最稳定的晶型。马健告诉记者,药企在早期研发药物时,当步骤来到“晶型筛选”阶段,往往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是哪个晶型稳定性最高;第二是除了当下这些晶型以外,是否还有新的晶体结构。

以上种种问题都关系到一个药的药效和质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解决上述问题,药企通常要倚赖多次实验和人的经验,具有高昂的试错成本。

而晶泰科技能解决这个痛点,大幅降低实验成本,促进药物研发效率。它将量子物理、人工智能与超大规模云计算相结合,实现对小分子药物重要特性的快速、准确预测。“去年一整年,我们就给世界顶级药企做了大量早期分子的晶体预测。”马健表示。

此外,药物研发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的专利保护,其中化合物专利为核心专利。但由于药物研发周期在10-15年,等到药物上市以后,专利保护期所剩不久。药企则会通过其他环节的专利申请,来延长其对这款药品的销售独占期。

而晶泰科技在药物晶型上的研究,则能为药企客户更快更好地完成晶体专利申请,解决药企另一大痛点。

“AI+新药发现”尚起步

将人工智能用于新药研发,目前在国内只有少数企业能做到。

马健表示,放眼全球,同类企业的数量亦不多,而这些企业的成立时间与晶泰科技相近,约在2014年左右。

据了解,全球同类企业有硅谷的Atomwise,英国的BenevolentAI,国内的冰洲石生物科技(AccutarBio)等。

之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出现多家人工智能医药研发初创企业,与目前机器深度学习取得突破有关。“生物医药行业有大量的生物数据、临床数据、早期药物分子活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新的算法,从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东西。”马健表示。

他认为,目前整个产业(“AI+医药研发”)处于早期阶段,要想看到产业化成果,还需要相对长的时间。

除此之外,晶泰科技还要面对国内特殊的环境问题,即国内创新药研发起步较晚,行业仍以仿制药为主。这意味着,公司要面对数据、商业模式等问题。

对此,马健表示,这要看发展趋势,“我们刚回国时,很少药企做自主原创。”自从2015年中国药监局出台“一致性评价”后,对过去仿制药乱象进行大力整顿,不少药企转型做创新药物研发,更加注重以临床为导向的新药开发,关注提高药物质量。“生物医药产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新药研发技术会有落地的过程,这会牵引我们去服务他们。”

据了解,目前晶泰科技的客户群体主要为全球领先的几家海外大型药企。

“我们现在肯定是先对接国外技术最成熟的客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我们的技术研发实力和服务质量水平。当国内市场环境往上游走时,国内企业对药物研发和专利开发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切入进来提供技术服务。”马健表示。

(编辑:巫燕玲)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