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期权套利闭关 料冲击“头号玩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谭楚丹 深圳报道
2018-04-12 07:00

有杠杆的地方就有狂欢。

“场外期权”作为券商衍生品业务的细分品种,在2017年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正因其兼具杠杆效应和对冲风险的特点。

2017年是券商场外期权业务发展的元年。4月11日证券业协会数据统计,2018年1月期权业务新增量为641.39亿元,较去年同期新增142.80亿元呈现显著的攀升。天风证券分析师称,场外期权业务会在2018年为券商贡献33亿-50亿的净利润。

然而,4月10日监管层采取的窗口指导,让一路膨胀的场外期权业务面临新的拐点。

监管急刹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券商与私募处独家获悉,4月10日下午证券业协会创新部向券商通知,要求自4月11日起暂停证券公司与私募基金开展场外期权业务,证券公司不得新增业务规模,存量业务到期自动终止,不得续期。

监管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窗口指导,一时让券商与私募措手不及。

深圳一家上市券商场外期权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最近主要做好客户工作,“我们要通知客户,向他们解释目前的监管方向。”

上海一家券商场外期权人士谈道,“从昨晚开始,很多私募,无论是客户还是潜在的,来咨询这件事;大家都感觉到这次影响很大。”

据了解,交易对手方中,商业银行、私募基金、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为主要买方机构;随着场外期权业务发展,私募基金超过商业银行成为券商第一大客户群体。

这也是券商在此次监管中同样受到重挫的原因。

回顾2017年场外期权业务发展,华南一家券商场外期权人士表示,推广业务初期,旨在向私募提供期权策略,但由于场外期权兼具杠杆效应和对冲风险的特点,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变形,导致此次券商与私募普遍受到冲击。

“当时券商主要教客户利用场外期权做好风险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帮助他们应对二级市场不同的环境,用期权工具实现目标价增/减持。”

但急于开展业务的部分券商,激进扩张,业务发展在后期演化成用于“变相配资”、“绕道监管来减持”等目的。

在上述券商人士看来,在一系列乱象中,尽管私募有利益诉求以出借通道降低个人投资者参与门槛;但部分券商也有违规操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的券商为了吸引投资者,在向客户宣传场外期权业务时,通过类比股票配资来进行宣传,比如股票配资上限5倍杠杆,场外期权可以做到10倍,以此误导投资者。”前述华南券商人士表示。

除此以外,他还提到,由于场外期权门槛较高,交易对手方仅为机构投资者,但为了方便让个人投资者参与,部分券商会建议客户去认购私募产品或者券商资管计划;或建议多名个人投资者共同成立私募产品,以绕过个人客户身份问题,“曲线”参与场外期权。“这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上述券商人士谈道。

规模与收入料受冲击

正由于2017年发展速度较快,场外期权业务成为券商一大利润亮点。

据了解,根据证券业协会披露数据,2017年以来规模一路上扬,尤其7-9月期间,场外期权每月新增初始名义本金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53%、433%、104%。

而在4月11日证券业协会发布的数据统计中,2018年1月期权业务新增量为641.39亿元;较去年同期新增142.80亿元翻倍。截至2018年1月末,期权业务未了结初始名义本金2256.75亿元。

场外期权业务的快速发展,成为券商另一重要盈利增长点。

天风证券分析师陆韵婷表示,根据测算统计,个股场外期权的净利润在24亿-36亿元,股指场外期权的净利润为9亿-13亿元,总计33亿-50亿元。同时预计中信证券等行业龙头2017年该项业务的净利润在10亿元左右,约占其全年净利润的7%。

而此次监管层重拳出击,对券商影响不可小觑,尤其排名前五名。据了解,场外期权业务的集中度历来较高。

根据4月11日证券业协会发布的数据统计,场外期权交易集中度在2018年1月为88.09%。

从排行榜来看,中信证券1月位居行业第一,当月新增名义本金为227.41亿元,海通证券以205.35亿元紧跟其后;国信证券、中信建投均超50亿元,长城证券则为22.53亿元。

招商证券非银分析师郑积沙表示,悲观假设下,叫停对中信证券的业绩压力略大于行业,约为5%;但CDR带来的利润弹性预计能覆盖此压力绰绰有余。

除了在规模与收入方面券商会承受压力外,多名券商人士表示,合规与风控恐将迎来新的监管。

北京一家大型券商场外期权人士表示,场外期权业务门槛高,未来只有风控合规稳健的券商才能胜任,“这次能整顿行业乱象是好事,我们认为,不是所有券商都适合开展场外期权业务,这对风控合规、资本实力、专业能力提出高要求。”

其预判,未来监管层或会对场外期权进行新的约束,其中一定包括对券商合规风控的要求。(编辑:杨颖桦)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