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CSR越来越重要?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现场讲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佳昕 北京报道
2018-04-15 21:01

4月15日,“中欧社会责任主题论坛”于北京举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际经济学会(IEA)荣誉主席吴敬琏于论坛上表示,随着公共领域问题的复杂化,所有的问题都由政府解决已变得不可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又太薄弱,若使得千千万万的商业性企业来做公益,力量将变得非常强大。

企业社会责任(CSR)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研究表明,CSR能够赋予企业一定程度上的“反脆弱能力”,消费者对企业的CSR行为也越来越“挑剔”,CSR对雇主和员工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晰。

据了解,中国企业的CSR实践与国际实践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国企和央企因资源强大,做的较好,但一些民企的CSR部分只是为了满足要求或做表面功夫。

据《2017中欧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A股上市公司中仅有约四分之一披露了CSR报告,整体披露比例处于较低水平,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分行业看,制造业披露报告数量最多,但行业整体披露水平较低。金融行业披露水平最高;分地域看,东部地区发布报告最多,达545份,东北地区最少,为37份。

吴敬琏指出,19世纪在一些发达国家形成的社会结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需要。随着公共领域问题的复杂化,需要用更多的资源和人力去处理。而政府要处理这些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且行政机构处理问题时,成本高,容易促成官僚主义,所掌握的资源也往往不够。

“我国的杠杆率很高,第一位是企业杠杆率,第二位就是政府杠杆率,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债务,付出的成本太大。但即使付出这么大的成本,还是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这样看来,旧的模式有很大缺陷,公共问题若全靠政府处理,是无法维持的。”吴敬琏说。

此外,在吴敬琏的亲身实践中,他发现,若由非政府组织来处理某些特定范围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虽然对社会有一点小的帮助,但力量太薄弱,仍然不够。

因此,吴敬琏认为,若想突破这个界限,可使得千千万万的商业性企业来做公益,力量就可扩大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

目前,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坚定展现大国担当,越来越多地开始扮演倡议者、推动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在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等领域,中国企业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根据《报告》,A股上市公司方面,近年来CSR信息披露作为上市公司综合信息披露的一部分,逐渐受到了企业管理层的重视。一方面,CSR报告的披露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除2008、2009年受上交所对三类公司强制披露政策的影响外,其他年份首次披露CSR报告公司的数量较为稳定。

目前,香港联合交易所要求所有在港上市公司于2016年财政年度开始参照发布环境、社会及管制(简称ESG)报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蔡舒恒表示,香港联合交易所要求ESG非常好,希望今后A股也能有这一要求。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