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前列 研发投入、民企活力和生产效率仍存短板

21世纪经济报道 杜弘禹 ,黄秀婷 广州报道
2018-04-19 07:00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如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广东虽然产业结构调整走在全国前列,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广东企业R&D投入强度仍待提升,民营企业活力有待增强,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如何?

4月18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7年度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三个维度,对广东及其省内21个地市的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摸底和综合分析。

《报告》称,广东作为全国最早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经济大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走在全国前列。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新旧动能还未根本转换,要达到转型升级拐点仍需加倍努力。

这种不足与天津、江苏和浙江等先进省市对比更为清晰。《报告》显示,动力转换能力上,广东最突出的不足是企业R&D投入强度仍待提升;产业结构上,主要为民营企业活力有待增强;提质增效水平上,则是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报告》课题组长、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表示,广东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激活产业创新内在动力,构建协同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动力转换是关键因素

2017年广东经济总量达89879.23亿元,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广东更多以产业转型升级获得关注,在全国率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并逐步取得一定的成效,进而也支撑了自身乃至全国近年的经济增长。

上述《报告》指出,广东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创新动能转换、工业提质增效、服务业能级提升、互联网新业态培育等方面不断发力,从而使产业结构调整走在全国前列。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分别达28.8%和53.2%。此外,2017年广东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超过3.3万家,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郑英隆认为,近年广东不断淘汰落后产业,同时着力推动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发展,“腾笼换鸟”成效逐步显现。

但《报告》也指出,广东还存在制造业及服务业高端供给不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尚待提高,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大规模制造优势形成的产业竞争优势难以持续,新产业新产品供给潜力释放仍需时间,新旧动能还未根本转换等问题。

向晓梅认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还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其中核心是向高质量发展,这要求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支撑。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对广东提出“四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包括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前列。

对此,向晓梅表示,当前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正开启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全面拥抱新技术、新经济,以推动产业在原有基础上高端化。

从更深层次看,《报告》认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结构-效益”耦合动力机制中,动力转换是关键因素和内生动力,这要求广东产业发展要加速从人口、土地红利转向人才、资本、技术和制度红利。

“创新是核心。”向晓梅进一步称,广东应通过推动创新,以改变产业间的优势地位,实现主导产业的更迭,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郑英隆也认为,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而言,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要素投入问题,而是将从技术、制度层面对市场进行优化,为产业带来变革。

深圳转型升级水平第一

《报告》对广东省内21个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横向与全国,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对比分析。

这更直观地指明了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在省内城市层面,广东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仍面临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不平衡的状况。

《报告》显示,深圳、广州和珠海位居第一梯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了相对优化的阶段,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惠州、东莞、中山和佛山为第二梯队,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初见成效,但新动能培育则尚需时日;第二、第三梯队则大部分为粤东西北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水平较差。

不过,向晓梅指出,广东近年大力推动的产业共建,正在缩小这种差距。从评价结果来看,以深圳为代表的核心城市创新要素溢出,正有效带动惠州、汕尾等一批城市提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汕尾这次就进入了前10名。

《报告》还表示,未来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圳、广州和珠海三大核心城市依托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引领着区域开放合作模式创新与发展动能转换,促进了珠三角地区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共建、区域共荣的目标。

通过与其它先进省市的对比,尽管当前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整体上走在全国前列,但亦有明显短板,《报告》建议要加速对标改进。

在动力转换能力方面,尽管广东优于全国水平,但企业R&D投入强度仍待提升。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工业企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13%,稍低于天津(5.14%)和江苏(5.44%),与上海、北京等科研大市相比更存在较大差距,分别仅为二者的79.04%和81.4%。

在结构优化方面,广东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民营企业活力有待增强。2016年,广东私营企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2.92%,这与传统民营经济发达强省江苏(46.95%)相比,差距较大,也低于天津(28.68%)及浙江(29.99%)两地,但高于北京(4.67%)和上海(15.58%)。

向晓梅指出,这背后有着复杂原因,包括广东经济的所有权形式更具多样性这一客观原因,但同时也表明广东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

这也是最近几年广东的一项重点工作。郑英隆认为,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民企创新更为活跃,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调动民企活力,有助于加速广东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其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提质增效方面,《报告》称广东生产效率有待提高。比如在创新效益上,2016年广东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2.20%,高于江苏、天津和北京,但低于上海和浙江。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duhy@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