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打出政策组合拳 学生报班热如何“退烧”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帆 深圳报道
2018-04-20 07:00

一家全国性培训机构深圳分校区负责人介绍,她所在机构各个年级段的奥赛培训招生情况并未受政策影响,“家长会有一个预期,竞赛的暂停或许只是短期现象,而且也预期学校会有更加隐蔽或者更换名目的选拔方式”。

4月18日,广州市教育局会同11个区的相关部门,对91家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现场突击检查,其中责令停业整改31家。

这是今年以来全国掀起的新一轮教育减负热潮的缩影。在1月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大力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这件事迟早要做,迟做不如早做,小修不如大修。”

随即在2月底,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下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提出将针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学科类培训及竞赛活动的培训机构,进行严格规范整顿,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在部署今年高考招生工作中,教育部发文强调取消奥赛等5项高考加分。一时之间,教育减负成为热点话题。

截至当前,距各项政策出台已一月有余,记者采访了教育培训机构、家长以及专家,试图发现在一系列新政的影响之下,教育行业、学习环境有何改变。

然而,不难发现的是,减负并未如期而至,焦虑仍然是在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挥之不去的情绪。有观点认为,减负政策一定程度消除了“功利”,但仍然没有消除“焦虑”。减负背后,是长期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评价、选拔体系的单一,如何减负仍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政策“组合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广告满天飞,家长口袋空了,学生负担重了,学校教学秩序乱了。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教育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造成了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决不允许。

不只是部长明确表态,相关部门更是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整顿培训机构,取消中小学入学的竞赛加分,并且,有着风向标意义的高考录取也取消了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

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指向“超前学习”等现象。《通知》指出,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

《通知》还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3月初,不少正在准备“华杯赛”(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的小学生家长们突然发现,今年的比赛停办了。与此同时,“迎春杯”、“走美杯”等小升初热门学科竞赛项目也均被叫停。

对应的政策文件是教育部办公厅2月22日公布的《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其中指出,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的获奖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严禁组织与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挂钩的“奥数”、等级评定、选拔性考试及学科类竞赛活动。

公告还指出,开展这一举措,是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彼时坊间有消息称,北京市所有有关小学奥数培训和考试的机构,将被勒令关闭该项业务,教委和机构正在商量清退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询问了行业内一家颇有知名度的培训机构后获悉,其并未收到相关消息,但对目前所有教育部未批准的竞赛一律不再组织报名参赛。

3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减负成效待观察

减负并非新事,喊了几十年,但负担似乎有增无减。有数据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每天课外写作业的时间是2.82小时,时长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将近3倍。

课外培训机构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之一。根据中国教育学会2016年底发布的《中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研究报告》,2016年,全国中小学辅导机构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人均花费约6000元。

系列政策的一大指向也正是培训机构,不只是广州,上海、西安等地均开展了整治行动。上海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课外培训行业将在2018年迎来洗牌,占比70%以上的个体老师、工作室等形态受冲击最大。

然而,市场在洗牌之际,却未能改变家长们的“热情”。众多受访家长们告诉记者,并未减少原有的报课外培训班计划,小升初、中考、高考都等在前面,一步都不敢放松。

深圳一位小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以前女儿报了几个兴趣班和语文补习班,但每天晚上要花2-3个小时写家庭作业,时间太紧张,所以兴趣班只保留了周末的舞蹈班,而补习语文更像是“刚需”,因为成绩确实不够理想,担心影响将来的升学。

今年以来,深圳多个区发布2018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学位预警,譬如罗湖区明确提出,公办学校仍有较大学位缺口。在学位稀缺以及大班额现象普遍的情况下,学生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这为社会培训机构带来了天然的生存空间。

正常帮助学生提升成绩且资质齐全的培训班,并非此次整顿行动的对象。一家全国性培训机构的深圳分校区负责人林平平(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很多人探讨教育公平,尤其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但其实同一个班级也存在教育公平的问题,每个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关注到所有学生。成绩一般的学生,与老师互动较少,这种情况通过课外培训机构能够得到一定的弥补。

一位仍然在坚持送孩子去奥数班的家长告诉记者,出政策的时候已经缴了费,也没有听说孩子的同学有不学了的情况,所以还是决定送孩子继续培训,具体下个学期会怎样,要再看看。

另一位家长李晴(化名)表示,即便小升初的竞赛加分取消了,高考也取消了奥赛加分,但高校自主招生的权限越来越大,最终可能还是会看考生的奥赛成绩,所以家长不愿意轻易放弃。

据报道,在2018年的高校自主招生中,超过95%以上的高校在招生条件中明确提及学科竞赛奖项。

据林平平介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她所在机构各个年级段的奥赛培训招生情况并未受政策影响,“家长会有一个预期,竞赛的暂停或许只是短期现象,而且家长也预期学校会有更加隐蔽或者更换名目的选拔方式”。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

过重的学业负担折射出家长,乃至全社会教育理念的分歧,教育是为了高分、名校,还是让孩子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李晴曾有过一段明显的焦虑期,她的女儿属于“绩优生”,在奥数中真正找到了乐趣,并且在培训机构的一项测评中达到“创新体系”水平,但因为没有太重视,错过了报名。

李晴担心“女儿会因此跟原本差不多水平的孩子拉开距离”,自责之下,开始分外注意对女儿的培养,这种焦虑也传导到女儿身上,导致她备受压力,第二年未能顺利考入“创新体系”班级。

后来焦虑消失的一个契机是,女儿所在的培训机构开设了线上课程。李晴说,“我的孩子也可以学到同样的知识了,没必要逼着她通过考到‘创新体系’班级去争抢学习名额。所以,如果能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好的教育资源分享出来,家长还会那么焦虑吗?”

因为李晴自己的“放松”,女儿也找回了对奥数乐在其中的状态。李晴说,孩子本身是很有可塑性的,家长要学会消除功利心,让他们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真正获得乐趣。”

但从全社会的情况来看,林平平认为,在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稀缺的情况下,家长必然会产生焦虑。以深圳为例,很大一部分考不到好分数的学生最终只能进入职业学校,但职业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仍然相对较低。

“如果优质学位更多,或者社会能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相信家长对课外培训班趋之若鹜的现象也会缓解一些。”林平平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学习负担重的根本原因除了教育资源不均衡,还在于评价体系太过单一,学生不能发挥自主性,“成千上万的人学同样的东西,考同样的试,排同样的队,压力自然会变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教育未来应当在降低教育难度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特长教育和全面发展,重新考虑考试制度在新时代的适应性,“至少幼升小、小升初考试应当取消”。

储朝晖则认为,关键在于实行高考的“招考分离”,让自主招生不再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而是让所有的高校形成多样性的招生标准,建立合理的机制,并且确保整个过程的公开透明。

“这不是对高考选拔制度的颠覆,而是回归。学生排不同的队,负担减下来了,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这也是关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储朝晖说。(编辑:王峰)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