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省会城市与全省经济总量比重作为“强省会”观察指标,2017年西安、成都、长春、兰州、银川的比重均有所提升。不过,一个地方是否一定要追求省会城市经济集中度的提升?
哪些地区出现了经济向省会聚集的趋势?
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通过各省会城市经济总量与全省(区)经济总量之比来测算,发现与2016年相比,2017年长春、银川、西安、兰州、成都等省会城市占全省经济比重提升。
省会城市占全省经济比重,反映了一个地区省会城市对全省经济的辐射能力,一些省会城市得以形成较强的省会城市群,就是因为其经济实力在全省占比较高有关。 比如成都、武汉占各自省域经济比重接近4成。
如果从省会城市的投资额占全省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来看,整体情况与经济总量比重相似,即经济比重较高的省会城市,财政收入和投资占比也高。
为什么部分省会城市经济占比低?根本的原因是,这些省会城市可能是省、自治区的文化、政治中心,但是未必是经济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
随着各地城市加快发展,省会城市能否在当地勇立潮头,还需要实践检验。2017年,有部分省区的省会城市经济占比下降,要么是其他非省会城市发展更快,要么是省会城市本身的发展落后于全省经济。同时,去年外贸转好,沿海一些计划单列市发展更好也是一个因素。
不过,一个地方是否一定要追求省会城市占全省经济比重的提升,仍有待观察。
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最高的省会:银川
根据公开数据测算,2017年长春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43%,比上一年40%比重有所提升。其他如银川、成都、西安、兰州2017年经济总量去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2%、38%、34%、33%,分别比上一年提高了1%。这表明这些地区的“强中心”程度进一步提升。
但是2017年,沈阳、贵州、广州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在下降。这一年这3个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4%、26%、24%,比上一年的35%、27%、25%有所下降。其中沈阳比重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
其他的各个城市,包括西宁、武汉等十多个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比重没有变化,与2016年一致。其中,银川经济总量占自治区的比重超过5成,成为2017年各省会城市的首位。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各省会城市占全省(区)经济比重为测算)
如果做全国各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区)比重的排名,位次也在发生变化。比如2017年合肥、西安、兰州、海口、长沙、昆明、郑州等名次有所上升,合肥为第十二位,比上一年的第十五位大幅上升。2017年西安、兰州、海口、长沙、昆明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比重的名次,分别比上一年上升了一位。沈阳、广州名次有所下降,2017在全国分别排名第十五位、十八位,低于上一年的第七位、第十六位。
很多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排名发生变化,不一定自身是经济放慢导致,可能是其他城市发展的更好。
比如杭州2017年实际增速为8%,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并不靠后,但是名义经济增速为13.63%,低于浙江省另外一个副省级城市宁波15.29%增速。石家庄2017年实际增速为7.3%,高于唐山的6.5%,但是石家庄2017年名义经济增速为10.3%,低于唐山的12.68%。
为什么深圳、唐山、宁波的名义增速较高?原因是2017年全国外贸形势转好,所以深圳、宁波这样的外向型经济城市获益大。同样的,2017年钢铁等资源能源价格上升快,导致全国最大的钢铁城市唐山名义经济增长快。
类似的,还有2017年大连经济名义增速为8.12%,好于沈阳的-23%;青岛2017年名义增速为10.25%,高于济南的10.16%;苏州的名义经济增速为12.46%,好于南京的11.54%等。
但是2018年经济形势再度发生变化。比如,今年一季度外需对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转为负数,2018年沿海外贸城市名义增速可能比上一年要放慢一些,这使得外贸比重小的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将提升。另外,像2018年工业品价格涨幅可能低于2017年,这样很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城市可能经济放慢,有利于非资源产业为主的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提升。
省会经济占比高是好事吗?
要注意的是,很多省份经济属于双核或者多核拉动,在这种情况下,没必要强调提升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
比如广东省是广州、深圳双核驱动,福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是泉州,山东、江苏经济总量最大的分别是青岛和苏州,河北经济总量最大的是唐山,辽宁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是大连。
那么,是否一定要提高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甚至提升省会城市的投资额、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呢?
从2017年的情况看,武汉、银川、长春、成都、西安、西宁、郑州的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即当地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比重)为30-50%;从省会城市的投资额占全省比重来看,2017年银川、长春、成都、西安、西宁、哈尔滨、海口为30-50%。
从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看,2017年银川,西宁、长春、哈尔滨、成都、武汉、西安、兰州、海口、长沙为30%以上(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
显然吉林、四川、陕西、青海、黑龙江、海南、湖北、河南、湖北,有集中全省财力和投资做大省会城市经济的倾向。
但是也有一些城市省会城市占全省经济比重不算高,比如杭州、南昌、广州、太原、福州、郑州、南宁、石家庄、呼和浩特、南京、济南在2017年经济首位度低于25%。济南、呼和浩特、广州、石家庄的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在2017年低于15%。南京、呼和浩特、济南的投资额占全省比重,低于15%。
很多地方也在打造新的中心城市或城市副中心,比如北京之通州、河南之洛阳和开封、湖北之襄阳和宜昌等。一个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等分布在多个中心可以避免一个省会城市人口过大、承载负担过重,导致大城市病的情况发生。因此各省市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考虑是否有必要全力迅速提高省会城市经济占比,还是要更加均衡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编辑:陈洁)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