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机构谈公司治理丨重庆农商行:引进价值认同的“同路人” 确保支农支小定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玉敏 ,李致鸿 北京报道
2018-04-24 08:34

监管层越来越重视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重庆农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我行的改革发展壮大历程,就是对公司治理再造和持续优化的过程。

据悉,重庆农商行于2008年成立、2010年在港股上市,目前资产总额8971亿元、存款6065亿元、贷款3509亿元,比成立时分别增长4、4.6、3.9倍,已经成为重庆最大的涉农银行、零售银行。

坚持支农支小定位  

据介绍,重庆农商行突出治理主体责任,确保支农支小“方向不偏”。股东大会谋长远,每年都把服务“三农”和小微作为重要议案进行审议,兼顾商业可持续与支农支小责任相统一。董事会定战略,每年都制定明确的涉农信贷增长目标,今年将服务乡村振兴纳入战略规划,提出力争未来五年累计投放涉农贷款2000亿元。监事会抓监督,每年通过集中监督检查“三农”和小微贷款增速、余额占比、客户变动等,定期由监事长带队到分支机构实施专项检查,有效督导战略落地。

截至目前,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502亿元,比成立时增长4倍,年均增速19.6%,高于年均各项贷款增速1.3个百分点,余额与发放额均居重庆第一;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56亿元,支持了重庆50%以上的小微客户成长壮大。

与此同时,该行还加强考核激励引导,确保支农支小“力度不减”。重庆农商行80%的网点和人员在农村地区,服务了重庆总人口的80%。为有效提升一线员工支农主动性,我们充分发挥好绩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坚持以城补乡,持续优化支农支小激励机制。在组织保障上,单设三农业务管理部,选好配好农村地区分支机构负责人,在晋升渠道、薪酬待遇上优先保障。在考核激励上,优先保障农村地区分支行涉农贷款投放,将涉农贷款利息收入的20%调增分支机构收入,将农户贷款利息收入的15%奖励给农村客户经理,充分调动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加强股东管理 

据介绍,重庆农商行国有、民营、外资、自然人股东比例分别为28%、31%、25%、16%,与大多数农商行一样,具有股东多元、股权分散的特点,在管理上存在较大难度。近年来,该行在坚持股东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兼顾各类股东的差异化需求,通过探索多元化股权管理模式,有效地规范加强了股东行为和股权管理。

首先,在股东选择方面,引进价值认同的“同路人”。坚持“志同道合、互助共赢”原则,优先考虑具有先进理念、看好农村市场、有利于互相促进的合作伙伴。比如,为化解农信社历史包袱,农商行成立时明确提出溢价60%发行股份,用于消化不良资产,股东自愿选择去留,最终由22万户降至8万,均为价值认同的股东。

比如,为深化金融与产业的融合,特地引进了重庆市农业投资集团作为重要股东之一,借助其拥有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势,在农商行挖掘农村金融需求、渠道建设、产业对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抓住股东穿透管理这个“牛鼻子”。该行将股东穿透、关联交易管理等作为股东股权管理的重点领域,着重抓好两方面:一方面,对穿透管理坚持“剥到底”,逐一向主要股东发送《承诺书》和《调查函》,详细告知义务与责任、严格要求签章反馈,反馈率100%。收集核实主要股东关联方、关联交易、涉诉情况等信息,并通过工商、法院等公开渠道进行真实性确认,直到穿透至自然人股东为止,有力确保穿透式管理效果。

另一方面,对关联交易管理上好“双保险”,在信贷系统中专门嵌入关联交易识别认定和监测功能,通过系统进行“硬约束”。分支机构、总行审批部门、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层层把关”,分层级严格审批,确保每一个步骤到位、每一笔交易合规。截至去年末,最大关联方、关联集团、全部关联方授信余额分别占资本净额的6.8%、8.3%、23.1%,明显低于监管10%、15%、50%的要求。

此外,该行还走出股权管理的“新路子”。农商行80%的股东由信用社时期社员股东转换而来,改制成立时内资股东人数超过8万名,难以实现股权集中管理,只能通过各个分支机构分级管理、手工操作,管理难度较大。

为解决这一历史问题,重庆农商行着力创新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方式。率先实施股权托管,2011年成为首家将股权托管至中登公司的农村金融机构,托管比例达到100%,实行专业化、系统化集中管理。全国首家取得中登公司股权业务预先审核权,经过行内资质审查后方可办理股权变更、质押等事宜,实现了对股东资质条件和出质股份的从严管控。严格限制股权质押,对质押比例超过50%的股东限制其部分表决权,全行整体股权质押比例从24%压降至15%、低于监管要求5个百分点。

 

(编辑:马春园)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