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图书馆上演蕾丝的“前世今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许望 杭州报道
2018-04-28 07:00

蕾丝作为一个名词漫溢着温柔浪漫的想象,作为一种面料则深刻地植根于服装设计历史。要细说蕾丝背后的门道,又分出意式蕾丝、法式蕾丝、瑞士蕾丝等不同流派。4月22日,杭州布料图书馆携手瑞士圣加仑纺织博物馆带来“Lace to Meet You绣外慧中”蕾丝主题跨界艺术展。圣加仑是全球首台手动刺绣机和“蚀刻蕾丝”经典工艺的发祥地,展览以圣加仑的蕾丝历史出发,叙述了从手工蕾丝到工业蕾丝的“前世今生”,中瑞设计师共同呈现的蕾丝设计作品更是让这一古老的面料焕发新生。

以一种服装面料为主题举办展览,源于布料图书馆创始人Mary Ma的面料“情结”。Mary Ma深耕面料行业二十年,长期为Prada、Burberry等品牌供应面料。2016年,她创立了布料图书馆,用图书馆档案管理的方式,以功能和风格来为面料分类,并记录下这些面料的工艺和创意来源,如今馆内已经有超过3000种不同面料的日常展示。正因为布料图书馆对面料文化的探索和推广,才吸引了圣加仑纺织博物馆的合作。“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让古典蕾丝和当下的蕾丝创作进行碰撞,也让大家对蕾丝这种材料产生一些思考。”Mary Ma在展览开幕前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自14世纪伊始,镂空纺织工艺开始在欧洲苏醒,继而萌发出了之后的手工制作蕾丝。15世纪,蕾丝就出现在宫廷贵族的衣饰上,名画中也留下蕾丝存在的印迹。展览一开始,“Lace to Meet You绣外慧中”就以棒槌、钩针、针绣制作的几十种蕾丝式样展示了手工时代蕾丝的精美与细腻。

手工蕾丝的多样性奠定了机制蕾丝的基础,机械时代则让蕾丝真正从贵族走向大众。圣加仑的蕾丝之所以世界知名,正因为其见证了工业蕾丝的崛起。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的发明,降低了蕾丝制作成本,原本只用在衣物上做装饰的蕾丝,得以被大众享用,并逐渐演变成整件蕾丝衣物。在当时的时尚图录中,展示了琳琅满目的蕾丝式样。通过图录购买新款纸样,再选择面料制作成衣服,是那个时代的制衣潮流。

机械时代不仅为蕾丝带来技术上的变革,也因为贸易往来的兴起,为蕾丝的样式设计注入了多元灵感。在一批圣加仑纺织博物馆收藏的蕾丝样品中,可以看到深受东方元素、非洲文化影响的异域风情图案。而在一批来自西班牙、匈牙利、美国等国的邮票上,无论是君主领袖头像还是地区特产名物图案都包含了蕾丝元素,在细微处呈现了不同地区的蕾丝文化差异。

进入时尚领域之前,早期的蕾丝制品是素净而圣洁的,蕾丝图案的祈祷卡、纯白的蕾丝头纱等赋予蕾丝一定的宗教色彩。与之相反,二战以后经济复苏,蕾丝变得缤纷多彩起来,其应用领域也不再局限于边缘装饰,从女士礼帽到高跟鞋,蕾丝有了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在那一时期的时装系列中,可以看到迪奥、夏帕瑞丽等传承至今的经典品牌运用了大量蕾丝元素。

发展到现在,蕾丝更加突破传统框架。亮片、印花、激光圆点,更多新颖的元素出现在蕾丝上。为了探索蕾丝在更宽泛的材料语境下的可能性,布料图书馆与圣加仑著名的面料研发中心Jakob Schlaepfer AG合作,用3D打印技术制成蕾丝产品。虽然3D打印的原始材料是硅胶,却精致地呈现了蕾丝纹样,同时拥有科技感十足的光泽和质感。

在详细地呈现了蕾丝跨越几个世纪的历史风貌后,布料图书馆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探索其在当下的设计应用。在展览的最后,布料图书馆邀请了独立设计师品牌CHEN PENG,M Essential等以蕾丝为主题自由创作。在充满当代性和未来感的设计作品、装置、衍生品中,蕾丝的边界进一步扩展。同时为了促进中瑞之间的文化沟通与设计交融,布料图书馆还邀请了来自中国的FENGYI TAN,Particle Fever,Choco Concert,Museum of Friendship和来自瑞士的Mode Suisse、de Gérisbach齐聚一堂,呈现了时装、运动装备、鞋履、配饰等多领域产品与蕾丝的创意碰撞,开启了一场“中瑞先锋设计嘉年华”。(编辑 董明洁 许望)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