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成人才“引力场” ,11城常住人口增加超150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陈海银 广州报道
2018-04-30 21:14

为了成为更加开放的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各地正在努力研究提升湾区吸引力。如何能在吸纳全球优质人才和资源的同时,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便捷高效的流动?

据公开数据统计,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常住人口共计6956.83万人,较2016年增加159.85万人。而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预测,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2至1.4亿。庞大的人口规模对湾区而言既是发展的机遇,也对湾区的人居条件、营商环境提出了挑战。

【湾区一周要闻】

南沙汇聚优质医疗、教育资源

4月23日,南沙举办了“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通报会。

会上公布,南沙将开展明珠湾起步区、南沙湾、庆盛枢纽等片区规划优化提升,其中明珠湾起步区将规划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中央商务区。

另外,南沙正积极引进多家顶级医院,加快集聚国际高端优质医疗资源,着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新高地。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已落户,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在积极引进,这些顶级医院将强强联手在南沙打造3个中医、西医类的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国家医学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正在南沙汇聚。广州外国语学校,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及其附属小学、幼儿园和广东优联教育集团已成功引入南沙办学;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幼儿园,广州第二中学南沙天元学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南沙实验学校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南沙外国语学校、广州实验教育集团南沙实验幼儿园等一批名校(园)正在动工建设。

南沙还将不断增加优质学位,通过大力开展新建学校项目建设、对现有学校进行改、扩建以及集团化、学区化办学等方式扩大全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十三五”期间,南沙将新增学位52240个,总学位数达130600个。

如何优化机制体制

4月23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港澳台办公室和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深圳市知识产权局联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的“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论坛”在深圳召开。

与其他国家的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一国两制三法域”,这一方面为湾区的互补性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融合”带来了机制体制上的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在知识产权跨境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但作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区域,也存在机制体制上的挑战。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红会上表示,粤港澳将共同开展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研究,对标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研究制定粤港澳知识产权湾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共建国家级粤港澳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和知识产权商用化联盟,探索建立湾区知识产权金融合作机制。如何实现三地知识产权制度的对接,法律法规的融合,如何凝聚粤港澳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合力,为大湾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已经成为摆在三地面前的共同课题。

深圳市副市长黄敏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协作机制,加强大湾区城际合作以及与世界著名湾区交流合作。另外,他还建议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跨境执法协作,共建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机构和涉外应对机制,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同时打造一批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知识产权项目,包括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珠海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

“如何让一群城市成为一个城市群?”

4月25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论坛”在香港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一国两制”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及政商界人士就大湾区城市协调机制的创新、产业分工协作与未来发展愿景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如何让一群城市成为一个城市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在他的演讲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在王珺看来,“城市群”的形成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大湾区的未来需要让广东省的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产生‘9加2大于11’的效果,这需要粤港澳三地突破体制因素限制,加快人员与资源更便捷地流动,深化分工合作。”

王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可通过促进双向投资、推动贸易便利化、构建新型合作模式与搭建多元平台等方式,推动大湾区城市群加强合作,把握国家发展机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都市圈是城市群演进的最终结果和共同规律。未来大湾区规划的目标,也应明确为世界级的都市圈,并以创新驱动带动城市转型。他希望未来大湾区实现两个转型,即从全球金融中心到“金融+科技”中心的转型;从单一大城市到大都市圈的转型。

港珠澳大桥助三地互联互通

4月26日,港珠澳大桥顺利完成收费系统的联调检测工作,此举标志着粤、港、澳三地历史性地实现了不停车收费系统的互联互通。 

据介绍,在技术上,港珠澳大桥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兼容香港和国标ETC标准及系统,采用基于5.8G(国标)和2.45G(港标)ETC收费技术;硬件上,大桥的主体工程实现了一处主线收费站的双向20条收费车道,均支持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和人工收费(MTC)方式的创举。

整个大桥ETC收费系统将同步支持纳入全国ETC联网标准的国标ETC卡用户和安装香港快易通电子标签的用户。安装以上两种电子标签的车辆均可快速通行ETC车道。

吸引港澳青年

4月27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香港青年菁英交流座谈会在国家行政学院举行。 

与会嘉宾和香港青年菁英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了探讨与解读。出席此次交流座谈会的嘉宾有: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丁元竹,香港金融青年会主席张永康,澳门中欧国际工商协会会长陈功伟等。

座谈会上,张建平指出,中国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需要“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发展、共同规划,代表中国的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程度最高,市场化机制高,新动能充分,一定会成为“一带一路”上未来最重要的增长级之一。此外,在创新和金融引领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也会是非常突出的。

丁元竹认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注重社会分工和社会融合,把港澳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中,推动区域合作。他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有大局意识和国际化意识,与时俱进的同时要实事求是,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张永康结合自己在内地的职业发展历程,鼓励香港青年要把握时代机遇,勇于改变,遇强则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发展的风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同时,香港青年也要善于把握自身独特的生活背景和条件,用差异化塑造自身竞争力,在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

陈功伟通过对澳门多元文化和发展现状的分析,告诫澳门在发展过程中要居安思危,注重发挥自身的多元文化价值并以此形成优势,进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澳门独特的作用。

(编辑:陈洁)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