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短板,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提到,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两类学校仍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5月2日,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系列财政、师资保障政策,将直接利好384.7万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和934.6万农村寄宿生。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短板,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提到,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两类学校仍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如何解决小规模学校的问题,一直有争议。上世纪90年代末,农村开始”撤点并校”,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随之凸显。2012年国务院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紧急叫停“撤点并校”。
最新发布的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办学条件达到所在省份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
五大措施直击短板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在校生有384.7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5.8%。农村小学寄宿生有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4.1%。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发文称,中国乡村教育的问题不是出在学校大小,而是出在这样的小学校留不住好老师,因此也就教不好学生。未来不是撤并,而是提升学校的软硬件设施。
上述文件提到五大措施,首先针对盲目撤并和撤留两难问题,提出了统筹布局规划的要求,坚决防止因为学校布局不合理导致上学困难甚至辍学;其次,针对两类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问题,合理确定两类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本省份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
第三是针对两类学校师资保障不到位、师资队伍不太强问题,提出了强化师资建设的要求。
湖北恩施某贫困县教育局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对这两类学校来说,最难的是师资问题。“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留不住人。”
其四是针对两类学校经费保障不到位问题,提出了强化经费保障的要求。文件强调,教育经费投入向两类学校倾斜,切实落实两类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政策。
第五项措施提出了提高办学水平的要求,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
“2012年是禁止撤点并校的转折点,这个文件是转折的‘加强版’,不仅仅要求不能随便撤,而且还要去补贴扶持,是符合当下迫切需求的政策。”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学硕士毕业的贺亮曾在湖北恩施山区教学点支教过三年,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师资和经费两大关键
多位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上述两类学校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师资问题上。
湖北荆州市洪湖市教育局某部门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文件是对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把脉问诊”,也是“开方抓药”。文件列出的具体规定,准确把握了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在投入保障、体制机制、师资力量、学校布局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了“病灶”。
文件提出了一个重要措施,对小规模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政策,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对寄宿制学校应根据教学、管理实际需要,通过统筹现有编制资源、加大调剂力度等方式适当增加编制。另外还将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对两类学校实行倾斜政策。严格落实各项津补贴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在恩施走访教学点时,发现有“一个学校一个老师”的情况,老师解释,政策要求是按照十多个学生一个老师的编制,所以有了这种“一个学校一个老师兼任校长和几个班主任”的现象。
“一个老师支撑起一所学校”的现象背后,无疑是师资匮乏的机制体现,新的编制政策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师资配备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经费和经费的如何使用。此次文件提到了“探索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完善小规模学校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确保规定的公用经费足额用于小规模学校”。
在地方人士看来,此次政策客观上强化了地方财政对两类学校的支出。
由于两类学校扎堆的地区,一般也都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地区,有教育局人士表示,增加的经费完全由地方出有一定困难,希望中央以及省一级政府加强统筹。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支出相应的增加对地方来说问题不算大。
贺亮则提醒“钱如何用”的问题。文件提到“各地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本省份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目前最先解决的是确定“标准”问题。“目前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学校建设标准没有明确。”
据了解,2017年底贺亮回访支教过的小学后发现,现在小规模学校的资金不知道该怎么合理使用,小规模学校没有自己的财权,需要申报。“有了建设使用标准就有了监督的尺度,地方也就知道该怎么去投入。”
(编辑:陈洁,如有建议意见请联系:zhouhui@21jingji.com,chenjie@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