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企业的品牌新策略:服装面料厂商LYCRA直面消费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18-05-04

“空中极限”舞蹈表演团体BANDALOOP日前在上海长宁来福士的外墙立面上,将攀岩、游绳等高空极限运动与舞蹈相结合,做了一场舞蹈表演。这是服装面料厂商 LYCRA(莱卡)为成立60周年举办的品牌主题活动,演员们身着莱卡面料的衣服完成了表演。

LYCRA是一家纤维品牌,为众多成衣品牌提供弹性纤维。其母公司英威达总部位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综合纤维生产商之一,旗下拥有LYCRA、COOLMAX、THERMOLITE等主要品牌。英威达在弹性纤维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不断变革服饰及各类纺织产品的性能。

身处产业链的前端,LYCRA是一家2B的企业,面向的客户主要有袜品、运动、塑形、牛仔、泳衣、内衣等,如Levi’s、Lee、GAP、Nike、Adidas、lululemon以及许多国内厂商如内外、ONLY、都市丽人等服装品牌。

但显然此次活动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莱卡方面称想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到LYCRA纤维的弹性魅力。

“我们是一个面料制造商,但莱卡这个品牌的弹性面料在全球知名度很高。你经常会在商店里看到带有莱卡标签的成衣,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直接连接到消费者,让消费者能直接感受到莱卡面料的好处。”英威达服饰部东区市场执行副总裁Julien Born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通过进一步打开在消费者群体中的知名度,反过来影响客户企业对于莱卡面料的选择,“让莱卡面料成为消费者的首选,现在的中国,对我们来说正是好时候。”

市场红利

 “我们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超过二十年,我们在中国有制造工厂,且现在扩张得非常厉害,对我们来说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Julien Born介绍,公司陆续为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服装技术,比如dualFX, Sport Technology, lastingFit 和Hoisery。“其中牛仔对应的面料科技对中国市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之前大部分产品都用于出口,对应Victoria Secret, Levis, Diesel, Nike, Adidas等。但现在我们逐渐将技术面向中国国内,例如Bonas和内外等品牌。”

中国服装零售市场有其独特性。“我们在中国有专业的商业团队,耗时许久来分析零售业、品牌以及公司的商业趋势;同时也具备属于自己的实验室,用于各种对于新型高科技服装面料的研究。”Julien Born认为其应该更多与本地新兴的平台以及中国发达的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如上述活动与天猫进行合作,“因为我们的客户不仅是零售商,更有部分背靠电商平台的小型企业。新兴品牌与线上销售同时也是我们直接连接消费者的好机会。”

事实上,莱卡也已经逐步将其业务布局至下游,“我们最近其实有在做成衣销售,叫做L By Lycra。我们制作属于自己莱卡品牌的塑身内衣,也有一部分和古今门店的合作,将莱卡的塑身内衣在古今的门店陈列,供消费者直接购买。”

行业回暖?

低迷了许久的服装业开始回暖了吗?

“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时刻,整个行业都属于比较一般的情况。” Julien Born表示因其品牌策略,“公司的利润率也在平稳上涨。”

根据莱卡方面提供的数据,其全球品牌认识度高达87%,每10位消费者中有7位认为莱卡的标志影响了他们的购买决策,66%的消费者愿意溢价购买含有莱卡纤维的服饰。

服装成衣品牌的涨跌直接影响着面料厂商,但如果想要向莱卡一样直接面对消费者来达到知名度的反馈效应,恐怕对于大多数2B的企业来说仍然不太现实,成本的投入与效率的转化难以统计。

根据今年国内多家沪深、港股上市公司发布的财报业绩,本土服装企业2017年的表现整体向好。安踏、森马、太平鸟、七匹狼、江南布衣等品牌营收增速达到了两位数;安踏更是市值猛涨400亿元,成为全球业内仅次于 Nike和adidas的运动巨头;在品牌建设和创新上,李宁靠产品转型登陆纽约时装周引发社交网络热议,直接助推了其股价一路上扬。

全球市场上,根据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欧睿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服饰和鞋履市场的零售额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其中,运动服饰增长6.8%至3000亿美元;童装增长6.2%至1600亿美元;男装和女装分别增长3.7%和3.3%至4190亿美元和6430亿美元。

从渠道上看,2017年全球线上渠道销售的服饰和鞋履占总销售额的16%,较2012年上涨10%。线上购物的便利性、灵活的退货政策和更好的物流服务都将成为品牌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并预测2021年线上渠道售出的服饰和鞋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将提升至20%。

“中国的服装依旧很大,但总体来说回暖的起色仍不足。”奥纬咨询大中华区董事合伙人马恒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得益于中国的电商环境,本土服装企业前几年在线上渠道的布局开始逐渐成熟,显示出更好的效益,“以及在社交网络上的运营和投入也更加熟练,对业务提升效果明显。”

零售商对于新的主力消费群体和消费习惯认知逐渐加深,尤其是千禧一代也已成为市场增长动力的主要来源。千禧一代对数字化技术和应用驾轻就熟,对风格和价格也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喜爱自我风格,钟情于设计师品牌,在更低的年龄开始购买奢侈品,且购买频次较高等等。

对于仍然盘踞着巨大市场份额的Zara、H&M、优衣库等快时尚国际巨头来说,全球营收的增速徘徊在个位数低位,中国市场的红利也不再轻松攫取,电商环境的成熟带来了更加剧烈的竞争态势,外资品牌也频频打起原是本土企业惯用的价格战。

“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增速逐步放慢,国内可以支撑他们线下扩张的大中型城市数量是有限的。”瑞银香港策略及零售业分析师梁裕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品牌商们需要考虑不同路径和模型的增长动力,如何掌握线上业务的增长仍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