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家|消费分期——回归信用卡信贷业务的本源

2018-05-07 16:13

一、各家银行消费贷为何未能规模化发展

要了解今天的现状,我们一起来回顾两个案例。

案例一:2008年,我在柜面经手了人生第一笔消费贷款,额度30万元,房产抵押,借款人全家来银行面谈,公证员到场,面谈公证完成后再去房管所办理抵押登记,银行收妥他证后两周内放款,我原本以为就这么折腾完了。一个月后,师傅要求我向客户收集贷后用途证明,可以是发票、消费凭证,收集完之后,客户经理还必须签字确认其真实有效性,然后归档,这笔贷款客户经理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案例二:2009年,我们住房金融与个人信贷部成立了车贷团队,专职经营各大4S店车贷业务,客户经理编制3人。团队忙到飞起来,每天在几十家4S店拿单子做面签。到了抵押环节,另设一个抵押岗,专职跑各区车管所办理抵押,每天随身携带银行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行长的身份证复印件、客户的身份证与购车发票等文件。这个团队忙死忙活,每月贷款收益与业务量却不及其他房贷团队的三分之一。

总结一下,在信用卡没有被充分挖掘其消费信贷功能之前,一直是银行的个贷部承担了消费贷款受理的功能。那么,以贷款方式完成一笔消费贷款,究竟有哪些业务瓶颈制约?

1.抵押。这是消费贷款永远绕不过去的坎儿,消费贷款一般只有行内员工或熟客可以做信用贷,其他一律做房产抵押,抵押品种繁多,有普通房产抵押、(房产)最高额抵押、房贷+信用消费贷产品组合抵押、新车抵押、二手车抵押(注:并非市场中常见的车抵贷产品,银行系产品主要解决买车资金)。

抵押解决了银行三项痛点:(1)有震慑力。告诉申请人按期还款。(2)有房产价值、就有还款资金。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决定了这个痛点是伪命题。(3)保障交易真实性。尤其是车贷业务,抵押解决了交易真实性问题,解决了银行的后顾之忧。

2.公证。至今仍有不少银行保持着这个“优良传统”,在贷款面签过程中要求引入公证或律师见证环节,以规避银行在交易或面签过程的风险。笔者个人认为,这是长期以来,银行从事个人资产业务的专业化队伍能力建设缺失,客户经理不专业或者说“不精明”,只能按照流水账办事(贷款业务不是会计业务,每个借款人都有特定的情况)或者说干脆是“省事甩锅”,这无形中增加了借款人的借款成本。

3.借款用途。这个是最要命的,案例一中,借款人虽然提供了发票、消费凭证,但作为客户经理却要承担核实该凭证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的义务。例如4月1日放款30万元,借款提现后,如果消费单据是4月1日之前的,是否有合理解释?(借款人拿贷款来“报销”?)如果消费单据上是购买了大量贵金属、甚至用作房产首付,是不是属于违规用途?

4.流程复杂。因为消费贷款属于银行传统贷款业务中的一种,因而其申报、审批、放款、贷后流程与房贷业务并无二致,这也就是直接导致为何客户经理辛辛苦苦做业务,收入和效益为何与其他经营房贷的客户经理相差太远的道理。

上述四大痛点,也就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各家银行的消费贷款未能规模化发展的基本原因,消费贷款只在部分小圈子内客群,与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信贷需求严重不匹配。

二、信用卡曾经较好地解决了资金用途问题

时至今日,绝大部分银行的信用卡没有“转账转出”功能,使用信用卡内的额度无非就是提现、消费。

而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即“2号令”)出台之前,信用卡提现额度被严格限制,信用卡主要功能体现在其强大的消费支付功能上。基于银联MCC码(商户类别码)刷卡消费的场景,为银行很好地解决了资金用途收集功能,因为商户准入有门槛、准入时有审批、商户有归类,因此,银行很容易从后台掌握持卡人的消费动向与场景。这简直就是完美的产品:

1.像卖洗发水一样卖信用卡。简单的申请填表环节,让银行可以一次受理、一次审批,把额度多次“卖”给持卡人。

2.消费用途有天然的收集工具。无论谁是收单方,商户的准入都有一定标准,再怎么着,银联会最后把关、分配MCC码,至少能保证商户的真实性。

3.有了信贷余额,就可以开始卖账单分期、消费分期了。刷一次卡,可以立马办分期付款,还账单时还有机会可以营销一次分期付款。

但后来,“游戏”被玩坏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出现,打乱了原有银行发展商户的规则与步伐、网购的超常规发展,使银行无法获取持卡人真实的消费商户、扫码支付的疯狂发展,使信用卡彻底沦为底层的一个账户。银行再也不知道持卡人到底在哪里消费了,到底买了些啥,而且,更要命的是,银行的为争抢存款的集体“堕落”,使银行与商户渐行渐远。

银行在收单业务市场中的集体败北,造就了今天银行在深入挖掘营销账单分期、消费分期的阻力重重。俗话说,“得商户者得天下。”当90后、00后们拿起手机扫码的时候,背后的账户可以不再是一张银行卡,失去了支付场景,账单分期、消费分期、商户分期发展阻力重重!

三、大额消费分期与个人预授信是银行消费信贷最后阵地

从理财学的观点来看,青年消费三大件:买房、买车、结婚。各家银行开始围绕满足住房周边、汽车消费、结婚消费做起了文章。

(一)大额消费分期

1.特征。银行给予了信用卡固定额度之外的消费专项额度,用于个人大额的消费信贷,该额度特征为:高额(一般为固定额度的4-6倍)、不可循环(用完拉倒,下次再用再申请)、额度有效期短(一般为90天内支用,过期重新申请)、用款期限长(最长可达5年)、专款专用(只能用于银行准入的大额消费商户或银行认可的收单商户)。

2.用途。围绕买房:装修分期、房产税费分期、车位分期(部分地区有争议)。围绕买车:购车分期、车牌分期、汽车后市场消费分期。围绕结婚:婚庆分期、旅游分期、月子会所分期、教育分期、高端医疗分期等。

3.授信政策。银行能够给予大额消费分期予以差别化的授信政策,仰赖于以下几点:

(1)无论哪种用途,资金用途可靠、合规、闭环,确系用于个人消费领域。

(2)个人收入的再核实,可以通过受理时要求申请人提供收入的资金流水,以弥补其在申请信用卡时的资信缺失,让银行对申请人有全面的了解与判断。

(3)消费用途可控的贷款不良率总是比资金用途不明的现金贷低很多。

(二)个人预授信

这个是银行近几年来对于个人信贷业务的一个创新,利用银行大数据(如代发工资、人行征信、房贷记录、本行AUM等)对既有客户进行一个预授信的消费贷款,可以是信用卡模式下的(如融e借、分期通、益贷卡分期等),也可以是个贷模式下的(如中银E贷、快贷等)。

但无论哪种形式,均是基于银行既有的数据库作为判定条件,给予既有用户(大部分)的一种预授信贷款。这种产品提高了客户对银行的粘性,也让用户享受到了作为银行老用户的福利:低费率/利率。

四、银行做消费贷款的本源

综合上述银行对信贷业务的经营,可以发现最好的组合是“信用卡+大额分期”的组合,既利用了信用卡本身申请的便捷性,又发挥了银行在商户端对资金用途的把控,使银行的信贷资金真正落到了个人消费领域。

近些年,部分银行开始大做现金贷并尝到了盈利的甜头,在自身在业务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忘记了银行当初为何要做消费信贷。我们国家的消费信贷姓“消”,确保资金用途用于个人消费领域是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红线。

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形态的消费信贷,其表现形式应为:

1.资金用途的可控性。通过原来客户经理逐个管控消费用途,已不符合业务批量化经营,应加大对账单分期、消费分期的宣传与经营深度。积极开发个人大额场景消费商户。

2.申请人收入的可核实性。“有收入才有额度,房产价值不能替代收入”,房产车产可以作为固定额度授信的依据,但不能作为大额消费额度的主要依据。大数据时代,收入信息收集完整的,可直接预授信,收入信息不完整的,还是应逐个审核验证,互联网解决不了一切。

3.现金额度的便利性。银行现金贷的定位应在应急、短期两方面,我们并非生活在20年前,如今有太多场景可以直接透过转账支付完成,不能透过转账支付的,大多是不可描述的场景。

4.差别化授信。对于用途可控、收入可核实的产品应与普通的预授信产品、现金贷产品有所区隔,真正体现银行对有真实消费背景的产品支持。做大做实消费信贷,实现对业务的长期健康经营。

我国正处于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时期,全世界最大公民征信信息的集中正处于完善中。银行已失去了支付领域的主导地位,但银行传统的个人信贷业务正悄悄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与创新得益于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领先地位,但互联网并不是一切,它并不能为为金融机构解决所有问题,银行的核心是风控,目前仍有太多信息壁垒需要透过线下方式去补充。因而,线下+线上仍将是今后银行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应认真思考的课题。

(作者为银行消费信贷业务资深产品经理)

(编辑:辛继召)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