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式增长的私募行业,4月份继续在快车道上奔跑,规模再创新高,达到12.48万亿元。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私募证券类基金家数在增加,规模却在缩水。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与资管新规有关。
爆发式增长的私募行业,4月份继续在快车道上奔跑,规模创新高,达到12.48万亿元。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私募证券类基金家数在增加,规模却在缩水。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与资管新规有关。
私募发展迭创新高
在一季度12.04万亿元创纪录规模的基础上,4月份,私募基金家数、管理规模、员工人数等再创历史新高。
5月10日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3559家,较上月增长0.68%;已备案私募基金72500只,较上月增长2.06%;管理基金规模12.48万亿元,较上月增长3.72%。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人数24.34万人,较上月增加748人。
值得注意的是,四类私募的增长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
从数量来看,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基数最大,增加也最快,其次为证券类私募,其他类私募则出现减少1家。
具体数据为:已登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752家,较上月增加28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4037家,较上月增加132家;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770家,较上月减少1家。
不过规模来看,规模最小的创业投资类的增速最快,规模最大的股权类次之,其他类增速排名第三,而证券类却出现萎缩。
截至2018年4月底,已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36008只,基金规模2.56万亿元,较上月减少196.70亿元,减少0.76%;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4621只,基金规模7.04万亿元,较上月增加3647.46亿元,增长5.46%;创业投资基金5198只,基金规模0.72万亿元,较上月增加550.80亿元,增长8.28%;其他私募投资基金6673只,基金规模2.16万亿元,较上月增加474.65亿元,增长2.25%。
为什么当私募基金规模快速增长之时,私募证券类基金的规模却出现缩水的奇怪现象?
对此,5月10日,上德谷投资董事长赵立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方面与资管新规有关,政策出来后,不合规的私募产品就得退出了;另一主面,现在规定,新成立的私募基金备案6个月后必须发行产品,逾期将会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所以私募只要够备案条件就会成立一个小产品,因此证券类基金规模不一定会增加。”
大私募阵营扩容
根据记者跟踪公开数据,大私募的队正在快速壮大,4月份,10亿级以上的私募增加了59家。
以百亿级私募为例,仅一个月之内,由3月底的210家增加到4月底的222家,增加了12家。此外,管理基金规模在50亿-100亿元的268家,在20亿-50亿元的645家,在10亿-20亿元的827家,4月份它们环比分别增加12家、2家、33家。
另外,数据显示,4月底私募管理基金规模在5亿-10亿元的1057家,管理基金规模在1亿-5亿元的4170家,管理基金规模在0.5亿-1亿元的2193家。
总体来看,截至2018年4月底,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规模的共20458 家,平均管理基金规模6.10亿元。
监管高压成常态
在私募大发展的时候,有私募人士告诉记者,监管部门正在严抓私募乱象。今年年初,多地证监局陆续启动2018年辖区私募基金专项检查工作,并在近期密集开出私募“罚单”,对私募运作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整治。
比如,4月3日、4月11日,一个月内,私募机构广州安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领了两张罚单,累计罚没款超过1亿元;总经理王福亮负相应责任,累计被罚100万元。
5月2日,深圳证监局公布2017年查办了私募基金违法违规2件,将6家私募基金公司及某证券公司投行人员涉嫌违法犯罪线索移送深圳公安机关。
4月底,浙江7家私募被证监局点名,其中两家被采取监管措施,5家被约谈。
“最近出现了好些违法违规受到处罚的案件,这和监管部门近期严查有一定的关系,今年监管机构对于一些大私募机构进行定点严查,比如针对违规操作的老鼠仓、操控价格等。”一位私募人士表示。
(编辑:朱益民)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