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朱丽娜 香港报道
近年来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产业的香港,也加入了全球主要城市的“抢人大战”。
5月8日,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宣布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通过大幅简化申请手续,帮助本地科技公司加快输入科技人才。计划会首先开放给在科技园公司及数码港从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械人技术、数据分析、金融科技及材料科学的租户和培育公司。
为期三年的先导计划将于今年6月正式接受申请,首年计划最多输入1000名科技人才,而每家公司每年可得配额最多100人。据悉,公司在取得配额后,可向入境处为所需引入的专才申请工作签证,需时大约为两星期。
一直以来,科技人才短缺是香港创科企业面临的一大掣肘。George Harrap是一家位于香港数码港的网络汇款平台系统供应商,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目前香港本地的大学生学习的编程语言还是二十年前的C或者C++,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培训主要针对一些大银行,而对当下初创企业最常用的编程语言Ruby on Rails一无所知,因此公司目前技术团队的7位同事均来自乌克兰。”
人工智能公司Clare.AI的创始人何思颖亦坦言,目前香港仅有两位大学教授研究人工智能范畴中的自然语言处理(NLP),因此本地相关人才严重短缺。然而,她表示,由于公司目前仍处于初创阶段,规模较小,聘请海外人才的成本较高。
现有计划对科技人才吸纳不足
目前,香港主要有三大人才输入计划,分别为“一般就业政策”、“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计划)”及“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专才计划)”。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卓永兴表示,目前入境处的一般就业政策及输入人才计划,每次输入人才都需向入境处证明曾登报进行招聘而聘请不到,才可输入人才,所以时间比较长。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入境处在收到所有申请材料后,需要四个星期的时间进行审批。而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则较为复杂,审批过程较长,少则一两个季度,多则长达一年以上。
卓永兴坦言,优才计划不是单纯来就业的计划,其实类似移民计划,“以优才计划赴港的人不需要有本地公司提供工作才可以来,优才计划的门槛相当高,即使是科技人也必须是非常高端的科技人才。”
根据本报记者查阅香港入境处资料显示,在2008年至今年3月为止,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及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分别输入31.4万人、8.83万人、3788人,累计为香港输入了大约40.7万名境外人才。
然而,上述计划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的成效如何?根据香港入境处的统计数据,2014年9月至今年3月,一般就业政策共吸引了36名生物科技行业人才,5213名资讯科技业人才,占当年该计划总输入人才的比例仅为3%-5%左右。
以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而言,2008年至今年3月则合共输入了162位生物科技业专才以及2790名资讯科技人才,占当年总人才引入的占比约为3%-4%。 相比之下,门槛设置最高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在2008年至今年3月则并无任何生物科技业人才输入,以资讯科技/电讯业计算,其间共输入836名相关人才,占该计划累计输入人才总数的22%。
相比之下,即将推出的科技人才计划门槛较低,申请人须持有具特别认受性的大学所颁授的科学、科技、工程或数学(STEM)学科学位,即“QS世界大学排名榜”、“伦敦时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榜”及“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与STEM相关的首100间大学所颁授的学位。持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者则无需工作经验,持有学士学位者则须具备最少一年在相关科技范畴的工作经验。
全球各大城市竞相争抢科技人才
事实上,近年来,全球各大城市都在对高科技人才频频抛出“橄榄枝”,为此使出浑身解数。
以美国为例,为了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创造发明,美国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各类奖励。如果获奖者是外国人,美国政府会主动为其办理“绿卡”或入籍手续,劝说获奖者继续留美效力。据了解,每年有14%~20%的获奖者是外籍青年科学家,他们大多被美国留用。
为了吸引境外高端IT人才,德国则专门颁布特殊优惠政策。按照该计划,德国在规定的3年期限之内,引进20000名来自欧盟国家之外的IT业高级专业人员,并对其实行优惠的居留审批政策,免除繁杂的常规移民审批程序,如果手续完备,最短可在一天之内办妥,居留许可的期限为5年,年薪在3万欧元以上。
一直与香港暗自“较劲”的新加坡政府则规定企业在招聘、培训外来人才方面的支出,以及为外来人才提供高薪和住房等福利待遇的支出可以享受减免税。此外,政府还通过调低个人所得税、出资为在新加坡工作的外籍人员提供培训机会等手段来招揽人才。
相比之下,毗邻香港的深圳在抢人大战中也不遗余力。深圳早在2010年10月就推出“孔雀计划”引进高技术人才。纳入“孔雀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享受80万至150万元的奖励补贴,引进的世界一流团队给予最高8000万元的专项资助。截至2017年12月31日,深圳共确认海外高层次人才2954名,共有 4363 人次享受奖励补贴,累计发放金额9.16 亿元。
根据德勤(Deloitee)2016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香港高技术行业的雇员共有约77万名,相比2013年的75.9万名仅微增1.4%,而位列榜首的伦敦在同期的高技术行业雇员人数则大增16%至170万人。同时,从事高技术行业的员工占香港整体雇员人数的比例为19.8%,远低于伦敦(30.6%)、纽约(27%)、巴黎(32.7%)及悉尼(24.6%)。
在势不可挡的创(新)科(技)大潮下,香港正在迎头赶上。在最新的财政年度额外预留500亿港元推动创科发展。其中,100亿港元将用于支持建设医疗科技创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来港。200亿港元用于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创科园)第一期,包括土地平整、基础设施、上盖建设和早期营运。
(编辑:辛灵,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xinlingfly2007@163.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