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样本观察:六十年青海油田“老树开花”

21世纪经济报道 綦宇 敦煌、花土沟报道
2018-05-12 07:00

自2007年开启科研推动油田快速发展以来,青海油田十年新增探明油气储量4.6亿吨(超过前50余年青海油田探明储量的总和),建产394万吨,推动油气年产量从419万吨提升到738万吨。

近日,青海油田宣布,在连续十年的科研努力后,攻克了4项油气地质勘探理论技术,连续发现5个“亿吨级”的油气田。

这是近年来中国最大的油气发现之一。凭借技术进步带来的储量发展,青海油田有望在“十三五”收官时,建成千万吨规模高原油气田。

同时,作为中石油盈利能力最强的油田之一,即便在低油价期间青海油田也一直保持盈利。依据财报,今年前三个月,青海油田实现营收52.83亿元,同比增幅6.84%,实现利润8.63亿元,同比增幅41.48%。

据介绍,此次大量的油气发现,集中在柴达木盆地中,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平均海拔28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表条件最艰苦、地质情况最复杂、工程技术保障最困难、油气赋存条件最特殊的内陆含油气盆地。

截至目前,青海油田累计发现22个油田、9个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6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905亿立方米,连续22年成为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和利税第一大户。

自2007年开启科研推动油田快速发展以来,青海油田十年新增探明油气储量4.6亿吨(超过前50余年青海油田探明储量的总和),建产394万吨,推动油气年产量从419万吨提升到738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海油田的英西区块,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发现日产近千吨的井,成为近几年来国内高产井最集中的地区。

青海油田纪委书记高辉表示,截至去年底青海油田的油气资源探明率也才就17%,“柴达木盆地的油气资源量高达70亿吨,具备非常高的开发潜力和后发优势。”他说。

老树新生

其实,作为中国最早进行开采的油气田之一,1950年代在青海的冷湖就已经发现成规模的油气,1954年就可以达到30万吨的年产量。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已经开采了60余年的油田,不应该具备高“开发潜力和后发优势”的特点。

但是,受限于勘探开发环境的严苛和技术的迟滞,青海油田在漫长的时间内进展极为缓慢。

在创业初期有所突破的30年间,青海油田一直在寻找勘探方面的突破,但是收效甚微。直到90年代初青海油田年产不过百万吨,已经大幅度落后于国内其他油田。

再之后的十六年间,尽管经历了诸多改革,青海油田的储量和产量也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2006年青海油田的石油探明率仅为15.6%、天然气探明率仅为12.2%,每年产量也只有400万吨左右。

同时,青海油田需要在非常极端的环境中开采油田,平均海拔世界最高,周围没有相对发达的社会依托,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工程技术的保障非常困难,“长期缓慢的勘探开发进展,使得油田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青海油田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海油田开启了连续十年的科研攻关,国家科委和中石油集团先后设立重大科技专项,通过借鉴和消化吸收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进行科研,以期实现高原千万吨级大型油气田的建设目标。

尽管青海油田科技方面的相关人士在采访过程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有关科研过程的细节尚在保密不便透露,但仅从结果来看,科研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探明储量,为后续增产指明了方向。

“勘探是一个石油企业的生命,是影响一个石油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香港上市油气公司分析师贾伦(化名)告诉记者。“无论是什么石油企业,都会把储量的发现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去做。”

就像经历十几年页岩油气技术开发为美国带来了彻底的能源独立一样,十年稳扎稳打带来的技术研发,为青海油田带来了彻底的变化。

连续发现五个“亿吨级”的油气田,使得柴达木盆地内从开采冷点变成热点;整个盆地的油气资源量从46.5亿吨增加到70亿吨,同比增幅51%;新增有效储层勘探面积1.2万平方千米;攻克了高原复杂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瓶颈,实现了地震精确成像。

技术的进步,不仅为青海油田带来了实在的储量提升,也帮助青海油田的经营业绩连年上升,跻身成为中石油最赚钱的上游公司之一。

提质增效

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下降,全球各大石油公司进入“严冬”。其中,依赖上游板块支撑的中石油首当其冲,其上游业务板块连续两年亏损。

作为中石油上游板块的全资子公司之一,尽管顶着50年老油田、高原油田等“高成本”标签,但奇迹般的是,即便是油价最低的2015年中到2016年初,青海油田盈利能力依然强劲。

2014-2017年,青海油田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75亿元,利润158亿元,缴税201亿元,连续四年实现盈利。其中,平均油价最低的2016年,油气当量位于中石油集团上游企业第七位,盈利16亿元排名上游企业第三。

技术升级带来的储量产量上升,为经营成功打下了基础,而真正让青海油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质增效工作的落实。

2014年开始,为应对国际油价的崩盘,中石油集团董事长王宜林将“提质增效”写入集团年度的工作方案。至今为止,中石油每年都会在年度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提质增效”,其已成为集团的工作重点之一。

“从2018年开始,我们早于集团,提前制定和下达了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指标和计划,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青海油田财务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每一项指标都具体到某个处,既负责提出指标,也负责最终的验收,确保目标的实现。”

依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得的2017年和2018年的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程实施方案来看,2018年的要求更加细致,共十个大项三十九个小项,每一个小项的牵头和责任方都明确记录,保证各项目标科学并可顺利实现。

“实际上,在集团公司强调降本增效以来,每家中石油旗下的上游公司都会在年初制定一个这样的实施方案,确保当年的降本增效得以实现。”上述人士表示。

以勘探开发业务为例,近几年在青海油田开始在旗下各个采油厂推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制度,以勘探带动开发,不仅极大程度节约了时间,也有效降低了成本,使整个勘探开发工作更有效率。

同时,以成立员工命名工作室的方式,鼓励技术改进和革新,“在设备上加一个倒立的矿泉水瓶用来装机油,一点小的突破就可以给整个油田公司每年节省近百万元的维护费用。”青海油田采油二厂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严格的生产成本管控指标要求下,一桶油完全成本从2013年的31.55美元/桶降至2017年的25.32美元/桶,降幅高达19.75%。四年来油气发现成本低于中石油平均水平,百万吨产能投资从2013年57.64亿元下降到2017年的45.79亿元,降幅20.56%。

“如果是跟国外的石油公司对比,这样的成本并不算低,但从国内横向比较来看,不考虑开采和勘探的难易程度,成本控制水平已经相当优秀。”一位民营石油公司的分析师黄东(化名)告诉记者。

仔细观察两年的实施方案对比来看,要求的各项经营指标的增量和减量基本持平,新设立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办公室,主任为财务处负责人。而据他透露,2018年将会对指标的考核要求更加严格,以达成全年的降本目标。

(编辑:张伟贤,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zhangwx@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