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汇聚全国政协防风险专题会 有委员建议租房支出抵扣个税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周潇枭 北京报道
2018-05-16 12:54

5月15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协商会。这是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专题协商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防控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是必须打好的攻坚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和金融风险处置取得积极成效,金融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与严格监管政策有效组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决治理金融乱象,补齐制度短板,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改革和优化金融体系,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风险防范化解责任制,坚决惩治腐败。要建立良好的行为制约、心理引导和全覆盖的监管机制,使全社会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刘鹤强调,我国有诸多有利条件,将以改革发展的办法主动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早在4月2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会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抓住主要矛盾。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

5月15日政协专题会上,有24位全国政协委员发言。这些发言的政协委员,有来自监管部门官员、金融机构负责人、智库专家,都是相关领域专业人士,他们分别就调研发现的问题、或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给出具体建议。

防控房地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政协常委、银监会原主席尚福林在会上表示,要创新方式方法稳妥降杠杆。狠抓结构性去杠杆这个关键,扭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尽快完善司法处置、税收优惠、工商注销等配套政策措施;建议积极探索推动国有企业母子公司联动债转股、债转优先股、“偿债+债转股”等市场化债转股实现方式。

对于当前房地产市场,尚福林表示要把防控房地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探索“慢撒气”方式化解房地产泡沫。建议严格落实需求侧管理政策,为深化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时间窗口”。进一步加快健全推动房屋长租市场发展的配套政策机制,完善扭转土地财政依赖的制度办法,畅通房地产多主体供应渠道。

稳妥推动企业降杠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就当前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占比较高的现状给出建议,要对杠杆率的分子端和分母端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推动企业“去杠杆”。

一方面,压缩存量债务和减少新增债务,在分子端做减法。包括在清除占用大量无效信贷资源“僵尸企业”的同时,防止过剩产能“一面清,一面出”,循环往复出现;重视企业境内负债、境外运营问题等。另一方面,创造适宜的宏观环境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分母端做加法。包括宏观政策要中性适度,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避免“去杠杆”进程过于激烈;还要提高新增负债对应的资产质量,在降杠杆的过程中,除了解决数量问题,更要重视质量问题等。

研究租房支出抵扣个税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主要就房地产市场风险给出建议。王一鸣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已从总量供不应求转向供求总体平衡、结构性区域性矛盾更趋突出的新阶段,供需形势和面临矛盾的新变化,使潜在风险进一步积累。当前,要加快健全与长效机制对接的基础性制度,逐步调整退出与长效机制不适应的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1.完善住房租赁制度。以人口净流入多的大中城市为重点,加快培育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市场,发展一批专业化的住房租赁企业。研究租房支出抵扣个人所得税和租赁企业税收减免政策,以及建设租赁住房的土地出让金由一次性收取改为按年收取,促进租赁市场发展。

2.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快研究设立国家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居民合理住房消费提供长期稳定的低利率资金支持。

3.完善住房金融制度。坚持购房首付的底线,坚持差别化购房信贷政策,建议采取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反向调整的办法,有效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完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严格限制资金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

4.拓宽居住用地供应渠道。积极研究在权属不变、符合规划条件下,非房地产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作为住宅用地的实施办法。

强化互联网属性金融基础设施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指出,我国金融基础设施领域在建设与监管方面缺乏统筹的问题日渐突出。为此他建议:

1.加快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针对清算机构、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机构、交易所或交易平台、交易报告库等各类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同特点,制定分类统一的监管标准。同时,进一步完善支付、征信等领域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标准,提高监管效能。

2.完善分层分类的监管安排。根据金融基础设施的系统重要性程度和业务种类实施分层分类监管。当前的重点工作是强化互联网属性金融基础设施监管。要根据互联网金融整治及长效机制建设的分工,适时进行监管并调整优化。

3.统一实施准入管理。对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应进行重新评估认定,合格的予以发放业务牌照,不合格的则限期整改或停业退出。

地方公益性国资与地方债一起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主要就地方债风险防范给出建议。刘世锦表示,地方债务面对的既有短期问题,需要救火补窟窿,更重要的是长期问题,在治标的同时还要治本,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这一领域的长效制度建设。

具体建议包括:1.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调整政绩观,不再搞GDP挂帅。扩大地方债务规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支撑比较高的GDP增长速度。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在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的情况下,人为抬高增长速度,必然以超出偿还能力的规模筹集资金,加大财政金融风险。

2.建立地方债务全面审计、信用评级和向地方人大报告的制度。要健全相应的会计准则、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制度,由第三方机构定期审计,进行信用评级。

3.把地方公益性国有资本与地方债务一并管理。我国地方政府有一块国有资本,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可以有更大的作为空间。这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来源。下一步可以考虑把公益性国有资本债务管理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4.切实解决地方政府和国资国企的预算软约束问题。除了法律、政策规定外,一定要下决心拿出一批案例,打破刚性兑付,相关人员承担责任,即使付出较大代价、面临困难局面,也要有战略定力。 

企决策要避免个人说了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路总公司原副总经理卢春房,针对国企存在的高负债率问题,建议企业和政府双管齐下,综合施策,化风险于未发。

对企业而言,就是要提高效益。一是加快改革。国企改革关键是要“瘦身健体”。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重大投资、经营决策按程序办理,避免个人说了算,造成重大决策特别是投资决策失误。二是大力实施管理创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完善以收入、盈亏为核心的预算目标管理制度,提升预算编制水平,推进财务预算和业务预算有效融合。三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四是加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对政府而言,最重要的是保资金不断链。一是政府出台新的政策时,要评估对一些行业或国有企业的影响。目前房地产、煤炭、钢铁、建筑行业负债率高,对政策的敏感度高,更应慎重。二是对国有企业分类施策。对于“僵尸企业”,采取其它企业收购或兼并重组措施为宜,尽量少破产。对于负债率很高且发展前景不好的企业,可比照“僵尸企业”的方法处理;而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可采取债转股、发行企业债券、上市直接融资等方法减轻债务负担。

重点弥补分业监管的碎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结合金融控股集团管理实践,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给出建议。

从宏观上看,顶层设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金融事权的关系,中央加强对金融业的统一管理十分必要,须严格限制地方金融事权,金融、准金融机构的准入和监管规则制定等事权由中央统一负责;二是处理好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关系,应重点弥补分业监管导致的监管碎片化缺陷,以综合监管适应综合经营,加强监管的统筹协调,让金融监管跟上金融实践的步伐;三是处理好产融结合的关系;四是处理好防范风险和深化改革的关系。

从微观上看,金融机构需要筑牢四堵防火墙。一是筑牢战略防火墙,始终以国家政策和市场价值为导向,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明确战略方向、功能定位。二是筑牢体制防火墙,建立总部适度多元、子公司专业化经营、事业部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三是筑牢制度防火墙,通过健全完善风险限额、客户集中度、资本充足率等管理制度,对财务杠杆比率、行业与客户授信比例进行控制,有效规避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四是筑牢信息防火墙,加强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管理,严格履行关联交易额度审批要求,加强品牌信息的资源整合,严格客户信息管理。

上级政府要给下级政府稳定预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就当前地方隐性债务给出建议。刘尚希表示,地方隐性债务主要是或有债务。产生大量或有债务是“风险大锅饭”体制造成的。按照“开前门、堵后门”的思路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整改之后,仍产生大量或有债务,这表明“风险大锅饭”体制依旧。原因一是事权过于下沉,财政责任不清晰;二是财政风险评估机制缺失;三是难以预期,面对上级政府政策、标准等诸多的不确定性,下级政府无法形成稳定预期,就会以机会主义方式行事,隐性债务就是其产物。

刘尚希指出应该关注几点,一是债务控制不能搞“急刹车”;二是盘点资产负债,分类分层编制可变现资产负债表;三是编制地方投融资项目规划,努力做到精准融资、精准建设、精准控制风险;四是防范隐性债务风险应与经济形势、国际环境的变化关联考虑。

(编辑:吴红缨)

周潇枭

21世纪经济报道政经版块资深记者。白日行走财政界同百儒品言论道,深夜俯身电脑旁虑社稷乾坤方圆。犀利笔锋之间不失感怀温润,特立独行之余破解财税棋盘。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