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科技合作困境,粤港澳大湾区应聚合国际创新资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振 广州报道
2018-05-17 07:00

陈鸿宇表示,粤港澳科技合作的目标应该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港澳的平台,更好集聚国际资源、国际人才、国际团队、国际成果、国际创新投资资金,以及国际上通行的创新制度性安排、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成熟的做法等,这才是它最重要的功能。

港澳与内地的科技合作障碍如何破解?这也是摆在粤港澳大湾区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

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就24名在港两院院士来信反映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

作为深化内地与香港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粤港澳之间一直有着深厚的合作渊源与扎实的合作基础。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如何利用和发挥好港澳与内地各自的科技优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比金融、人才、科研等优势,香港科技在产业化上一直存在短板。而珠三角地区虽然在制造基础和产业化能力上较强,却缺乏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以及世界级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平台支撑。”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华南区总经理孔伟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促进香港与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是双方共同的诉求。

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合作,不只是简单地补短板,更重要的是借助湾区平台使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能够在湾区内部进行聚合、流转,进而发挥出最优的配置功能,来促进湾区经济结构升级。

内地与港澳科技合作障碍多

粤港澳合作已多年,也诞生了“香港技术、资金+内地劳动力、土地”的“前店后厂”模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杨永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随着珠三角要素成本攀升,这种模式已经没法为大湾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了,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

从世界湾区发展经验看,都具有宜居宜业、高端要素集聚等共同特征,而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能够发展成为世界级大湾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创引领发展。杨永聪认为,上述状况凸显了港澳与内地科技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罗繁明在对广深科创走廊调研时发现,已经有部分产业形成了“全球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的崭新发展格局,很多企业亟需对接全球创新资源。要对接全球创新资源,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加强港澳与珠三角的科技合作。

24名在港两院院士反映的问题包括在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关税优惠等限制港澳与内地科技合作问题。粤港澳三地对此推出了共建创新平台的“药方”,典型的有深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等,港澳与内地的科技合作一时“百花齐放”。

杨永聪认为,只有平台和载体是不够的,如果体制上的障碍不突破的话,人才、资金、设备都不能跨境自由流动,就不能发挥其巨大价值。无论是内地人员去港澳,还是港澳人士来内地进行科研合作,签证问题、外汇机制、科研管理机制等,都无形中增加了实际操作的难度。

除此之外,隐性的限制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港澳人才到内地工作,能不能买房、上车牌,能不能享受同香港一样的保险、税收和医疗教育等福利待遇,都直接影响他们是否选择进入。在知识产权认证上,港澳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更高,更加重视个人在知识产权上的认证,而在内地科研机构做出的专利要署名单位和个人。

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中,也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陈鸿宇认为,必须要充分认清港澳的独特优势,让港澳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香港在大湾区创新合作这块的功能,不在于其几所大学、研究机构能够提供多少可供转换的科研成果,而在于其发挥优质创新资源的聚合与流转。”

陈鸿宇表示,粤港澳科技合作的目标应该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港澳的平台,更好集聚国际资源、国际人才、国际团队、国际成果、国际创新投资资金,以及国际上通行的创新制度性安排、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成熟的做法等,这才是它最重要的功能。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要依托国际化优势,统筹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深化与欧美发达国家、亚洲创新型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产业合作,鼓励境外投资者来广东设立研发机构和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到海外建设海外人才工作站、境外研发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继续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孔伟强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建立三地协调机制。鼓励粤港澳各创新主体围绕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组建一批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发起和牵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加快推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杨永聪则表示,建立三地协调机制在技术上没有问题,其实粤港澳之间早就有了,但运作起来取得的成果有限,问题的关键在于其有没有实质权限。整合大湾区内部资源,需要中央给粤港澳大湾区一些试点权限去协调。

陈鸿宇也认为,应该赋予广东先行先试的权限。要允许大湾区三方先突破,努力实现境外(港澳)关内。

“要打造国际创新中心,需要对科技合作方面的各种创新要素,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产权保护、资质的认证,进行流通,不能因为某个小环节把整个大的战略、框架给阻碍住。”陈鸿宇说。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lizhen@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