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迈入头部效应时代 大券商“强者通吃”重塑格局 小券商“异军突起”难再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庄可 深圳报道
2018-05-18 07:00

在监管层随后出台的一系列业务办法中,无不与上述两项规则挂钩。“整体来看,监管层的思路是‘控风险’、‘扶优限劣’,这就加剧了券商马太效应。”深圳一家小型券商经纪业务人士17日分析表示。

券商马太效应

5月券商业务新规密集发布,发行承销规则修订、场外期权业务监管、债券承销业务分类管理征求意见稿等。

在卖方的密集分析中,共识点在于龙头券商将受益上述规则,券商马太效应加剧。

证券行业“看天吃饭”特点从未发生改变。在新一轮强监管的周期下,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头部券商优势愈发突出。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行业格局会分化出两类券商,一种是综合类大型证券公司,一种走“精品”路线。而那些尚未形成业务特色,同时股东背景不强的非上市小券商,或将面临淘汰整合的命运。

卖方荐股思路的变化,正体现出券商格局的重塑。

“一方面估值合理,另一方面受益多个业务新规比如CDR,证券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利好大型券商,业绩确定性强,这是目前卖方推荐的逻辑。”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的投资经理17日向记者总结。

这与四五年前的逻辑大相径庭。早在2012-2014年间,部分非银分析师更倾向推荐中小券商股,主要看中业绩弹性。“行业创新不断,而它们机制灵活,部分民营券商市场化效率高;业务上,它们与互联网合作,有望提升市场占有率率;同时融资融券和IPO业务成长空间大,整体来看业绩弹性较强。”该名私募投资经理回忆称。而在当时,大券商业绩增长弹性并不具备吸引力。(杨颖桦)

场外期权新规的亮相,再度让“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吸睛。受益场外期权新规,它们将成为一级交易商。

它们同时还是今年以来分析师研报中的高频词汇,从2018券商研报中可见,龙头券商屡被强烈推荐。这背后的逻辑是,一个券商的头部效应时代正在来临。

监管收紧加剧头部效应

这一切变化源于监管风向的转变。

随着“防范化解风险”成为金融业的主旋律,监管层对券商的风控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化。

这里不得不提到证券行业近年来两部重要的业务规则。

首先为监管层对券商资本金的考核。2016年证监会出台《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通过改进净资本、风险资本准备计算公式,完善杠杆率、流动性监管等指标,明确逆周期调节机制,构建更加合理有效的风控指标体系。该项规定奠定了监管层提升资本监管广度和深度的基础。

其次为分类监管。2017年新修订的《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出台,一方面强化风控的评价力度,提升行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强调证券公司回归主业,注重业务的质量。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修订版本中,新增多个加分项,比如“机构客户投研业务收入”、“境外子公司证券业务收入”指标等,大型券商无疑是加分项的最主要受益者。

在监管层随后出台的一系列业务办法中,无不与上述两项规则挂钩。“整体来看,监管层的思路是‘控风险’、‘扶优限劣’,这就加剧了券商马太效应。”深圳一家小型券商经纪业务人士17日分析表示。

比如今年3月正式实施的股票质押新规中,首次将券商自有资金参与股票质押回购业务融资规模与券商分类评价结果挂钩。分类评价结果为A类的证券公司,自有资金融资余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本的150%。而分类评价结果为C类及以下的,则不能超过50%。

一家C类证券公司的营业部人士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由于净资本规模不够,公司放弃股票质押业务。

而在5月监管层出台的场外期权新规中,监管层对券商进行分层管理,即分为一、二级交易商,其中一级交易商须最近一年分类评级在A类AA级以上,而目前仅有11家券商为AA类。

场外期权新规还和券商净资本规模挂钩,即开展场外个股期权业务对应的自营权益类证券及衍生品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20%,连续开展业务两年持续合规的,不得超过净资本的30%,连续三年持续合规的,不超过50%。

而在近期的债券承销业务分类管理征求意见稿上,监管层计划由“证券公司分类结果、债券承销业务能力以及债券承销业务质量”三大类评价指标构成。

对此,深圳一家中型券商人士17日向记者表示不满称,监管层制定或修订文件时,多向大券商征求意见。“这是大券商制定的游戏规则,小券商难分羹。”在他看来,受目前的监管政策的影响,中小券商业务规模受限,难以展开。

中小券商抗风险能力弱

除了政策给大券商加持以外,事实上,在业务结构上,正由于大型券商全链条业务布局,更有优势抵御监管风险,这也是它们在强监管的周期下长久站稳的原因。

“中小券商与大券商相比,在资本实力、客户资源、人才方面就存在明显的不足;所以中小券商只能重点发展特色业务,走差异化路线。”深圳一家券商分析师17日表示。

但由于资本实力有限,中小券商难以全面综合发展,只能寻求单点突破,这就意味着每次“押宝”都注定充满风险。

从中小券商历次“押宝”过程来看,监管周期的变化是最大的风险,这也是仅个别中小券商实现行业逆袭的原因。

“新三板”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当年相比大券商的态度而言,中小券商踊跃参与,热情度非常高。彼时,诸如天风证券、东吴证券、华创证券、长江证券、广州证券、东莞证券等亦积极投身于新三板的扩容浪潮当中。

“发力新三板的大券商不多,反而是中小券商投入较大。新三板业务对中小券商来说是一个机会,新三板本身不挣钱,大家主要看中后面的业务链条。中小券商机制灵活,门槛也降得比较低,以冲规模为主。”北京一名券商投行人士17日表示。

以中泰证券为例,公司当年全力投入在新三板,以大胆激进的风格在业内著称,团队超百名,业务急剧扩张,规模在主办券商中名列前茅;同时,做市业务脱颖而出,被冠以“做市之王”的称号。

但随着新三板监管收紧,中泰证券因做市业务违规被监管层立案调查,中泰证券在新三板业务上也停下了扩张的脚步。

新三板热热闹闹场面并没有延续很久,监管收紧,政策落地推迟,创新停滞,目前新三板流动性萎缩,人气低迷,挂牌企业排队摘牌。新三板业务逐渐成为券商的负担,部门战线收缩,从业人员转行。

中小券商另一个“押宝”则在互联网金融。2014年国金证券率先试行互联网金融,吸引同行目光。

“国金证券当年的例子很受市场关注,和互联网巨头强强联合,用户量提升速度非常快;再加上一人多户政策的出台,对于中小券商来说可以迅速打开市场。”前述深圳小型券商经纪业务人士回忆称。

随后不少中小券商跟风,平安证券、中山证券、华林证券、广州证券、华创证券、东方财富证券(原西藏同信证券)纷纷试水互联网金融。

引流初有成效,但监管环境自2015年以后发生改变,由于第三方接口暴露出的投资者身份真实性问题,监管层收紧第三方接口,“引流时代”也戛然而止。

同时,在引流后时代,据上述券商经纪业务人士称,互联网金融“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也让该业务部门在券商内部备受争议。“监管层对第三方接口开户交易收紧,很多创新业务不能做;券商内部利益关系复杂,改革难行。”上述人士表示。在他看来,用互联网金融实现弯道超车不是易事。

相比之下,大型券商多元化业务布局,在遇到强监管周期下,抗风险能力较强。“监管收紧下,每家券商都会出现业绩下滑,但大型券商更能捱过寒冬。如果没有抢眼的特色业务,中小券商的业绩下滑幅度要更大。”从2017年业绩显示,多家中小券商发力其他业务,比如期货业务等。(编辑:杨颖桦)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