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稳定改善经济结构才能推动消费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5-18 07:00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中国到底是出现了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这个话题在舆论场争论不休。与此同时,中国消费类板块的股票出现了持续上涨,食品饮料、医药、餐饮、旅游以及服装等消费股票一枝独秀。

事实上,这是关于消费不同维度的话题,源自消费环境、消费文化以及宏观经济正在发生的变化。因此,当不同维度同时发生变化,很容易引起认知上的系统性混乱,众说纷纭。

资本市场消费类板块的崛起,并非因为投资者对中国消费增长有强烈预期,而是因为结构性的投资因素,即在过去两年,中国蓝筹和白马股涨幅过大,而市场监管环境的变化,概念炒作已经淡化。在投资者进退两难之际,中国经济宏观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以有序去杠杆为核心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主要目标,这会影响流动性与投资动能,再加上外部存在贸易摩擦的风险。

在投资、出口两驾马车存在不确定性时,消费的稳定性,让消费板块成为资本市场的防御性品种,尤其相关上市公司利润稳定增长,估值相对较低,行业集中度在提高,以及中国经济结构中消费驱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资本流入消费类板块是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以及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驱动。

关于消费降级还是消费升级的讨论,实际上是由商业模式变化引起的,即一家团购类APP“拼多多”突然异军突起,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价格低廉,由于其销售额快速增长,甚至在大众讨论中认为其低价拼团模式会影响到电商巨头们的未来,使得巨头们不得不迎战。而更早前,网易严选采用的ODM供应链模式,为顾客提供自认为性价比高的商品,即产品去品牌化,没有了品牌溢价,但款式和质量与品牌货相差无几。

这种通过价格竞争刺激销量的做法在中国这几年很流行,但它反映的是生产与销售端的变化,而非需求端变化。首先,中国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在短期内无法产品升级的背景下,只能靠价格战抢占市场;其次,新商业模式,尤其是新零售其本质是通过大幅缩短产品供应链来降低成本,并在零售端提供更多服务,比如送货上门、通过大数据推荐货品等等。因此,不管是生产端供给过剩,还是零售端供应链与服务改善,都会直接引起价格的变化,出现价格竞争的现象,这不能认为是“消费降级”造成的。

但消费端的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消费能力出现结构性分化,这是因为在一二线城市,过高的房价导致刚刚买房的人群承担过高信贷,从而对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年轻人因为房租过高或为购房首付储蓄也会减少消费支出;但是,另一方面,那些较早买房的中老年人,尤其是大量拥有投资性住房的人群,房价上涨对他们则有财富效应刺激消费,表现出消费升级的需求。

其次,消费结构变化明显,在住房和汽车拥有率大幅攀升的背景下,在购买力(收入)稳定的基础上消费分配出现变化,教育、医疗、旅游等消费支出大幅增加,而食品烟酒、衣着等生活必需品消费的比重逐年走低,这其实是消费升级的过程,因为前者支出更大,后者因为在消费中比重走低而出现价格竞争的现象。

其三,消费观念出现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理性消费,过去人们消费重视品牌、质量、体验、品味等因素,在理性消费文化中,并非继续追求全部要素,而是对某些要素要求更高,同时对其他要素降低,这种现象也可以用“个性化”来解释,每个人决定选择的因素,不再跟随社会统一的标准。跟风式消费、过度注重品牌身份等是一种初级消费文化中的现象,个性化意味着中国消费文化的升级与成熟。

消费到底会不会降级?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因为现代年轻人既要承受住房按揭与买房压力,同时消费意愿很强,信贷消费文化比较流行,因此消费能力上涨的空间比较低。此外,经济转型升级对金融部门、国有企业、传统商业、产能过剩部门等产生很大经营压力,从而影响其利润和员工收入水平,再加上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可能在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等方面出现不利于消费增长的因素。因此,应该通过为企业和个人降低税费的方式,增强居民的消费力,同时,加大二次分配力度,推动分配正义,增强公共服务,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信心保障,使他们有能力消费,也敢于消费,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是吸收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的重要市场,应该建立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机制。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