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开放的核心在于打造“国际化”的中国金融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和佳 北京报道
2018-05-19 13:25

5月19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在“2018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国内市场国际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的选择。

朱民指出,开放的核心理念在于打造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国际化的中国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规模极大,但国际化水平、监管水平、业务产品服务还跟不上,与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大金融市场的地位不符,与中国进入新时代经济的需求、转向实体经济的改革不符,与中国经济增长强劲、中产阶级增加、财富增加、人口老龄化未来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符。

他说,我们的国际化程度远远不能满足或者不能符合现状,外国银行占中国银行的资产,最高时2007年占到2.32%,今天只有1.26%。下降是因为中国的银行业涨得太快,也因为在开放的同时,中国在准入、股权、产品、范围、监管设置了很多条款,是一个不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

朱民提到,以股份来看,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股票市场的股份只有1.15%,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只占2.44%,外资仅在保险业占比较高,达6.1%。该比例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严重落后。

这还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需求。200%的债务是一个国际警戒线,中国的债务已高达220%。“我不认为中国会出现金融危机,因为这里有结构问题、有资源配置问题,也有我们很好的流动性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债务高、资源效率低是一个不能不引起注意的问题。”他说。

朱民称,今天,中国的贷款效率降低了75%以上,效率低表明市场竞争、市场结构和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与此同时,中国有全球最高的储蓄率,46%的储蓄率如何配置来满足未来的需求和老龄化的需求,是未来对今天提出的要求和挑战。因此,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后,当人均收入上升、服务业在上升、制造业在下降,整个经济结构里金融结构如何服务未来,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把未来拢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新的改革。”

朱民认为,当市场变化时,核心是国内市场的竞争和国际化。国内金融机构有其客户网络、资源、当地支持的优势。国际机构有其风险管理、产品等优势,这两个不同优势的力量来竞争和冲击,就比谁走得快。国内市场如何在风险管理、效率、产品等方面赶上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如何扩大国内的市场,通过最好的网络获得优秀的客户,这是时间的竞争、产品质量和客户网络的竞争,由此将改变中国的金融市场格局。

他说,中国的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不足是靠间接融资,资本、效率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开放以后会推进整个金融机构改变,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在这一基础上,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建立现代监管体制,建立健康有效和稳健的、市场的金融体系。

朱民强调,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金融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奇迹,但国际化和开放度远远落后,因此中国金融再开放是推动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市场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并由此为进一步的金融系统开放打好基础,实现全面开放。只有市场稳健,才会有全面稳健,要通过金融再开放重塑金融格局,提高金融效率,防范金融风险,创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模式。    

(编辑:赵海建)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