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竞赛白热化,低轨星座如何盈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
2018-05-26 07:00

今年2月21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将两颗“星链”卫星发射升空,正式点燃全球低轨星座竞争的“战火”。在国内,“国家队”的鸿雁星座、虹云星座,民营企业的灵鹊星座、“珠海一号”星座,纷纷加入这场席卷全球的太空“大战”。尽管大部分星座还处在“讲故事”阶段,但这些星座计划动辄数百颗甚至上千颗的卫星发射计划,让不少人为计划制定者捏一把汗——如此多的卫星上天,如何赚到钱?

制定计划的企业当然有考虑。等待上天的“星座们”被赋予遥感、通信的功能。然而,面对规模有限的遥感市场,面对紧缺的通信频谱资源,面对如此多的“抢食者”,“星座们”要帮助企业赚钱并不轻松。

“星座们”需要更多的选择。其中较好的方案是选择帮助“跑”在中轨道的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导航信号与导航信息增强的“星基”。这事实上是一种“双赢”的合作,位于地球上空两三万公里的导航卫星,其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减弱。这是卫星导航系统能解决生活中90%的定位导航服务问题,却难以精准应对复杂路况、应对室内导航需求的主要原因。比起中高轨卫星,近距离的低轨卫星有潜力提供更强大的信号,改善星座构型,为卫星导航系统提供有效的补充增强手段。

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设想。过去四五年,中国完善北斗系统的进程,李德仁、刘经南等一批两院院士,就提出通导遥一体化、PNTRC服务(即定位、导航、授时、遥感、通信五位一体)等概念。

美国太空探索公司的“星链”计划,很多人注意到其巨大的移动通信功能,却很少注意到这同时也是一张庞大的导航增强“天网”。未来,上千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星链”,既可以进行通信,也可用作厘米级定位增强、导航服务,这一方面可大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卫星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拓展更广阔的商业空间。

从近期国内的动态看,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等研究单位与部分企业,已经成功进行了部分低轨导航增强技术的验证。未来,我国将完善中高轨道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推动导航高精度性能的实现;但另一方面,依托低轨道星座的星基增强,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可想而知,未来无人驾驶、无人机导航等场景兴起的需求,多少需要星基增强来满足。

当然,星基增强并不是导航增强的唯一方式。近些年,企业同时在尝试地基、星地一体化,甚至不必依托星基、地基的技术。但无论如何,这将会是太空产业的一条重要赛道。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所说,中国如能在星地一体架构建设基础上,完成大范围低轨卫星布局,那绝对是全球比较领先的事。整个卫星行业的格局就会改变。这个产业谁做得早,技术迭代升级就多,谁的效果就会好,也就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占有率。

(编辑:吴红缨)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