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东北地区吸引人才首先需要政府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祝乃娟
2018-05-26 07:00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关注东北人才流失现象,黑土地,如何留住“金种子”?

据黑龙江省社科院2017年发布的《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显示,2011-2015年间黑龙江平均每年外流人口约为6.92万人,与2000-2010年10年间平均每年流出12.6万人的规模相比已减少近一半,外流趋势明显减缓。但另一方面,外流人口却呈现出年轻人、高学历者占比增加等趋势。

最近,各地上演“抢人大战”,购房补贴、户口等城市福利仍然是城市的吸引力所在。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在吸引人才的初始阶段,对于“人才”并不能量化,因此便会笼统地设定一些门槛吸引人才流入,比如学历与科研成果,而城市则以相应的城市福利(补贴与户口)作为回报。这是城市经济转型与落实创新战略的必经之路,因为最终这些战略的落实需要人才。不过,对于每个地方而言,应该使自己的人才战略更为清晰化,因为每一个地方的自然禀赋与发展战略不同,需要的人才类型也有所不同。以黑龙江为例,据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和省人社厅联合编制并发布的《黑龙江省重点产业(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17-2018年)》显示,专业技术人才最为紧缺,占56%,技能人才占27%,经营管理人才占17%。可见,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占据了黑龙江重点产业(行业)急缺岗位的绝大多数。

而在2017年,全国GDP增速倒数五个中,东北三省全部在列,辽宁更是以3%的增幅垫底。这无疑说明了东北地区的转型与发展的愿望非常迫切。东北地区发展的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几大城市的发展定位较为清晰:哈尔滨以装备制造、医药、石化和食品为主导,长春则是汽车产业,沈阳以装备制造为核心的重工业和科教为主导,大连则根据区位优势不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这几大“增长极”对于振兴东北是非常有利的,吸引人才战略也应该针对这些城市的定位,有针对性地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流入。

但是,人才流入不仅仅靠城市管理者给予的补贴或是户口,若非京沪广深,他们迁徙到某地考量的不仅仅是短期的城市福利,更注重当地的软环境,这包括创新氛围、对人才的尊重程度、市场化程度以及法制化程度、服务业水平等等。

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振兴东北的主要精力放在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上,帮助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因此,国有企业的绝对主导地位并延缓了市场化进程, 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仍待改进。同时,几大“增长极”的发展,并没有有效带动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发展。最后,地方政府的转型急需推进,不仅要树立法治与市场的观念,还要打造诚信政府。

这是一个悖论,越是迫切面临新旧动能转换,国有企业混改越是需要进一步推进,越是想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越是想要进一步开放,就越需要人才,但是,以上的一些现状与问题又是人才流入的障碍。

事实上,东北的科教实力并不弱,比如黑龙江省内有700多个科研机构和80多所高校。沈阳的科教实力也雄霸一方。对于东北地区来说,眼下最关键的人才战略应该是探讨如何留住本地人才,先做好存量,再求增量。人才都会考量当地的软硬环境,对于东北本地人才来说,可能有着故土情结,因此更有可能留下来就业与创业。而对于那些外地人才来说,东北地区的软环境相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依然不具有竞争力。东北地区的人才战略目前还是主要靠几大“增长极”城市与龙头企业,但是这些地区与企业留住人才之后,不应只是做大自己,而应该加快新旧动能转变,不断以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最终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此,才能吸引更多的增量人才流入东北地区,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各地的“抢人大战”大都是狭义的地方政府吸引人才出台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东北地区而言,如要参加“抢人大战”,则需要更广义的地方政府作为,不仅出台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更是首先要推动自身的政府转型,这是振兴东北的基本出发点所在。(编辑 祝乃娟)

祝乃娟

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版总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