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携手共同渡过全球化的逆流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波
2018-05-26 07:00

德国总理默克尔于5月24日来到中国,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这是默克尔第四个任期开始后的首次访华,也是2005年出任德国总理以来第11次访华,这使她成为目前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国家领导人。单单从默克尔访华的频繁程度来看,中国与德国紧密的经贸与政治关系,已经毋庸置疑,并成为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中一抹互利合作的亮点。

默克尔访华的重点在于双边经贸合作。和往常一样,与她同行的有重量级的德国企业界代表团,来探索中国的市场机会与潜力。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德经济合作显示出惊人的连续性和坚韧性,很少发生难以解决的争议,也很少被政治矛盾、冲突所干扰或打断。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两国合作具备坚实的可持续性基础。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中德关系不断成熟,早已进入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并不断锦上添花。

中国和德国,一个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一个是欧洲经济的中流砥柱、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拥有的特殊分量,先天地决定了两国必然拥有巨大的利益交集,势必不断走近,互相促进。由于有勤奋的劳动者和未雨绸缪的规划,中德两国目前都拥有了完备的工业体系,经济自立自主能力极强。两国经济有着极强的互补性:中国内需市场大,工业体系完备,资金和劳动力充足;德国科技创新能力强,高端制造业发达,劳动力素质优越。这注定了两国的合作是双赢。

中德全面的经贸合作体现出明显的双向性。中国是德国汽车的重要市场,而中国自身正在电动汽车等领域取得快速进步,这赋予了两国企业广阔的合作空间。除了广泛而积极的德国在华投资之外,中企对德投资也日益活跃。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已经逐渐成为中企投资的崭新亮点。德国是对中国转移技术最多的发达国家。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也有着广阔的互补空间,尤其是在高端技术发展方面,中国可以继续从与德国的合作中汲取收获,缩短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尽快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中德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并没有成为两国经济战略合作的障碍。相反,德国政府强调的若干发展战略与中国正大力推进的经济转型升级有不谋而合之处。德国政府大力强调“数字化”,中国则追求更加高质量的发展模式,消费将迎来升级,这就创造了相当大的合作空间。两国都在不断地把各自国内的改革进程加以对接,中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学习借鉴了德国的经验,这种思想与战略上的交流还会继续深化。

当前世界形势波诡云谲,风云变幻,但中德紧密关系却历久弥新。中国和德国都坚定地支持自由贸易,支持以WTO为基础的国际自由贸易制度,同时希望以多边主义解决纠纷,反对单边主义和恃强凌弱。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并在钢铁、汽车等领域出台新的关税政策,这不仅代表着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而且实实在在地损害了欧洲的利益。例如,伊朗核协议妨碍欧洲企业与伊朗正常的经贸合作,美国的关税措施更是激怒了欧洲政商两界。同时,中国也面临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中德两国都是贸易顺差大国、外汇储备大国,在国际经济治理秩序中有着共同利益。在此情况下,中德两国应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规则,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德两国没有地缘政治冲突,也没有核心利益矛盾,所以完全可以期待两国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德国经济界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态度越来越积极,表现出了很高的合作意愿和热情。“一带一路”的意图之一是把东亚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连接起来,而中国和德国正好是这两个经济圈的领导者。两国目前已经拥有近80个各领域的对话机制,为双边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尤其是中德高级别财政金融、人文、安全对话机制,以及德经济顾问委员会等相继启动,充实了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中德合作也逐渐向航空航天、海洋、极地和网络等空间延伸,呈现出全面开花结果的景象。

默克尔访问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近期中方已经公布一系列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有序放开汽车、金融等行业合资企业股比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构建依法依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些都将为德国、欧洲和世界各国企业提供更多机遇。中国的开放和改革历来相辅相成,任何国家只要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必定受到中国的欢迎和支持。中国正在进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新时代,同底蕴深厚的德国加强合作,既将为两国带来无限新机遇,也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编辑 祝乃娟)

X

分享成功